引起肠道出血的大肠杆菌主要是什么

关键词: #出血
关键词: #出血
引起肠道出血的大肠杆菌主要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中以O157:H7血清型最为常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主要传播途径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未煮熟的肉类、生鲜乳制品等。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是导致肠道出血的关键因素。该毒素会损伤肠道黏膜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局部炎症和微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突发腹部绞痛、血性腹泻。部分患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攻击肾脏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3天,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诊断需通过粪便培养和毒素检测确认,治疗以补液支持为主,严重病例需住院监护。
预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需注意食品卫生安全。肉类应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避免生食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处理生鲜食材后需用肥皂彻底洗手,生熟食刀具和砧板应分开使用。出现血便、持续腹痛或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尤其是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及时医疗干预。日常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