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度近视是怎么回事?

超高度近视可能由遗传因素、眼轴过度增长、角膜曲率异常、晶状体调节异常、巩膜结构薄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后巩膜加固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等方式治疗。
超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增加。该类型近视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快速发展,可能伴随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等改变。建议有家族史者每年进行散瞳验光及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可考虑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延缓进展,但须严格遵医嘱。
眼轴长度超过26毫米时,光线无法准确聚焦于视网膜上,导致超高度近视。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劈裂等并发症,表现为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光学矫正需选用高折射率镜片,必要时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术阻止眼轴进一步延长。
角膜曲率过陡会使屈光力过强,与长眼轴共同加重近视程度。此类患者常伴有不规则散光,普通框架眼镜矫正效果有限,需通过硬性角膜接触镜或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激光手术改善视觉质量。但角膜过薄者禁用激光手术。
晶状体屈光指数增高或前移会导致屈光性近视,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激素眼药水者。可能伴随早发性白内障,需通过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术前需全面评估视网膜状况,避免术后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患者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机械强度下降,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急症。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定期接受眼底激光治疗预防并发症。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巩膜抵抗力,适合进展迅速的青少年患者。
超高度近视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补充叶黄素的蛋黄、玉米等食物。每3-6个月需复查眼轴及眼底情况,出现闪光感、视野缺损等异常需立即就医。框架眼镜建议选择轻质防蓝光镜片,隐形眼镜佩戴时间每日不超过8小时。冬季注意眼部保湿,可遵医嘱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缓解干眼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