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什么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血管,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病因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免疫异常等,治疗需结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控制炎症。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HLA-DRB1等基因变异,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易感性。但单一基因不足以致病,需结合其他因素共同作用。
2.环境触发
接触有机溶剂、粉尘或特定药物(如丙硫氧嘧啶)可能诱发免疫异常。反复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与发病相关。
3.免疫机制紊乱
Th2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释放阳离子蛋白损伤血管内皮,形成血管壁坏死性肉芽肿。IL-5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是关键标志。
4.病理发展过程
早期表现为过敏性鼻炎或哮喘(前驱期),随后出现血管炎症状。肺部最常受累,CT可见游走性浸润影;神经系统损害以多发性单神经炎为主。
治疗方案需分阶段实施:
-药物控制
泼尼松初始剂量1mg/kg/d,重症联合环磷酰胺脉冲治疗。难治病例可用美泊利单抗靶向清除嗜酸性粒细胞,或利妥昔单抗调节B细胞功能。
-并发症管理
哮喘加重时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激动剂;周围神经病变需甲钴胺营养神经,疼痛剧烈者加用普瑞巴林。
-长期监测
每3个月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NCA抗体及肺功能。缓解期激素逐渐减量至5-10mg/d维持,总疗程不少于18个月。
该病需终身随访,早期规范治疗可使5年生存率达90%以上。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感染,出现新发喘息或血痰时立即就医评估病情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