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手术治疗
心律失常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导管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耳封堵术和外科迷宫手术。
1、导管消融术
导管消融术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至心脏异常电信号起源部位,破坏异常传导路径。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导管经血管进入心脏,术后恢复较快。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管穿刺部位血肿、心脏穿孔等并发症。
2、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通过皮下植入电子装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适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电极导线经静脉植入心腔。术后需定期随访调整参数,避免电磁干扰。起搏器电池寿命通常为5-15年,到期需更换。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三腔起搏器改善心力衰竭合并心室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适用于宽QRS波心力衰竭患者。手术需在X线引导下将电极分别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室支。术后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分级,减少住院次数。
4、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封堵装置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适用于高卒中风险且不能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手术经房间隔穿刺植入封堵器,需短期抗血小板治疗。术后仍需控制房颤心室率,但可减少抗凝药物使用。
5、外科迷宫手术
外科迷宫手术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通过切割缝合创建传导阻滞线,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常合并瓣膜手术进行,需体外循环支持。手术创伤较大但成功率较高,术后可能需短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着技术进步,微创胸腔镜手术逐渐应用。
心律失常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和Holter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吸烟饮酒。适度运动但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服用抗凝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术后3-6个月需全面评估手术效果。不同手术方式的长期管理重点有所差异,需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