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胆囊炎发作时临时处理

53737次浏览

一旦在家里突然发生右上腹疼痛时,千万记住不要随便使用止痛药物。 因为一方面止痛药麻痹了痛感神经,但并未阻止胆囊炎病情的发展变化,由于疼痛缓解而忽视了病情,延误治疗,很可能导致胆囊炎的严重化,引起化脓穿孔,甚至出现腹膜炎,以至于危及生命。那胆囊炎发作时应该如何临时处理?


腹部疼痛伴体温升高、寒颤、畏寒者,切忌在家里自行处理! 对急性胆囊炎家庭急救应采取以下正确措施: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而且以前体检有胆囊结石,可以考虑可能是急性胆囊炎(确切的诊断要靠医生的综合分析)。此时应尽快到就近的医院诊治,行动不便的,可以拨打120。 在此期间,应禁食禁水。

胆囊炎还是要尽快的做正规的治疗,现在治疗胆囊炎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手术治疗。现在的胆囊炎手术都是微创取石手术,病人的伤口很小,手术后恢复起来会很快,病人的痛苦感能降到最低。

胆囊炎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在饮食结构上,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胆结石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不可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能够自愈吗
胆囊息肉一般不会自愈,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无症状,只是做健康检查时才被发现,因此常常造成患者延误。建议得了种疾病要及时去治疗,下面介绍一下其治疗方法。
怎样预防胆囊息肉在生活中
胆囊息肉困扰着很多患者,对于该病只有及时的治疗才是最有效的。那么胆囊息肉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下面是相关专家做出的详细解答。1、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这些都属于胆囊息肉的预防。2
不良生活习惯可诱发胆囊息肉
这几年胆囊息肉患者逐渐增多,由于胆囊息肉早期大多无症状,所以也没有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着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也是加重胆囊息肉的巨大隐患.
详细介绍胆囊息肉是怎么得的
现在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一旦患上,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严重的危害。而人们一般不重视引起胆囊息肉的病因,这就可能会使此病危害到更多人。因此大家要了解胆囊息肉的病因,才能防御好此
胆囊息肉有哪些后遗症
胆囊息肉如果没有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一般不会出现后遗症;如果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期护理不当,可能消化不良、胆漏、腹膜炎等后遗症。
胆囊息肉样病变如何治疗
根据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胆囊息肉样病变,跟胆囊息肉基本上一个概念,进行B超检查时,看到胆囊腔内病变,不能确认是胆囊息肉还是胆囊结石,这时可能会写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从临床观察来看,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治疗,以直径做临床决策,比如息肉直径大于一厘米,建议做胆囊切除手术,如果息肉直径不到一厘米,建议密切随访观察,包括半年左右时要复查一次超声,然后观察息肉大小变化。对于息肉患者可能心存侥幸,觉得能不能通过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善,让息肉消失,其实没有明确科学依据,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有效药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很难控制息肉生长速度,所以主要以观察为主,如果大于一公分尽早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59

2020-03-16

52559次收听

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胆囊息肉的自愈率是比较低的。对于直径小于一公分以下的胆囊息肉,只需要定期的体检就可以了,每半年左右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就足够了。而对于那些直径已经超过一公分的胆囊息肉,一般是要做外科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是指胆囊腔内生长的一个息肉样的一个组织,病理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叫胆固醇性息肉,另外一种叫腺瘤样的息肉。但无论是哪种胆囊息肉,完全自己消失不见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胆囊息肉,平时病人要做定期的随访观察。因为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疗跟胆囊息肉的直径有明确的关系。因为超过一公分的息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胆囊癌的风险,而胆囊息肉发展成胆囊癌过程一般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很容易被人忽视,等有症状的时候再进行就诊,绝大多数患者就已经处于疾病的比较晚的一个时期了。胆囊癌本身的恶性程度非常高,所以说,对于胆囊息肉而言,绝大多数是没有自愈的这种可能,对于直径小于一公分的息肉要密切观察,一公分以上要尽早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58

2020-03-16

59397次收听

胆囊息肉要怎么调理
胆道息肉的形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胆固醇性的息肉往往是在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平常一日三餐不准时,经常熬夜、抽烟、喝酒、长期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有关,那么有的息肉还会合并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因此呢,对于这样的胆囊息肉形成我们需要控制饮食当中脂肪的摄入,那么某些肥胖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建议呢,积极的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减少身体内脂肪的比例,那么对于腺瘤性息肉目前形成原因还不太清楚,由于其具有潜在癌变的风险,所以呢,一旦确诊,特别是胆囊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基底较宽,有血流,有发生癌变的风险的时候,则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47

2020-02-21

58561次收听

02:10
胆囊息肉怎么引起的
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胆固醇性息肉最常见。往往是和胆囊内胆汁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或比例失调,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的多发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具体形成的原因不清楚,那么对于腺瘤性息肉我们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观察及息肉的大小、形态、基底是否有血流,来判断其有无发生癌变的风险,那么炎性息肉是由于长期慢性的胆囊炎特别是胆囊结石刺激以胆囊壁内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病变!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息肉,我们的建议都是要通过检查来确定其胆囊息肉的性质,并通过动态监测来观察其变化情况,对于有症状或者是有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则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02:45
胆囊息肉原因有哪些
胆囊息肉与胆汁酸分解代谢能力以及胆囊里生长具有恶变潜质的与变化有关系。胆囊息肉主要的病理类型有两个:一个是胆固醇息肉;一个是腺瘤样的息肉。胆固醇的息肉形成主要可能跟胆囊内对胆固醇,包括胆汁酸的分解代谢能力有关系。而腺瘤样的息肉本身可能是胆囊里生长的具有恶变潜质的一类病理变化,所以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并不是特别的明确,也没有办法去控制胆囊息肉的发生,以及控制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所以能做的在发现胆囊结石以后进行一个密切的监测和随访,发现胆囊息肉短期之内有明显的增大,直径超过一公分,就需要尽早的进行外科手术的干预。
03:27
胆囊息肉原因
导致出现胆囊息肉的常见原因有饮食因素,生活方式和炎症。胆囊息肉病变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排毒器官,但随着近年在饮食方面过多食用了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使得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常见因素考虑以下几种:一、若患者饮食没有规律,尤其不吃早餐,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刺激胆囊壁形成息肉。二、熬夜、酗酒、抽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会使胆固醇增高。三、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会造成胆固醇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02:40
胆囊息肉手术住院几天
如果是使用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一到三天即可出院。如果是开腹手术,一般一周左右出院。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手术后需要有两周左右的休息时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恢复时间有所不同,可延长或缩短。脑力劳动者或工作轻松的患者,在术后两周左右即可开始工作。对于体力劳动者或工作量较大的患者,术后一般需要休息一个月左右。对于年纪较大或症状严重的患者,休息时间应酌情增加,且术后一周必须卧床休息,注意少食多餐,限制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胆囊小是什么原因
胆囊缩小是有不同的原因导致的,有的人是先天性的胆囊,有的发育就是小,甚至还有的胆囊先天性缺如的情况。如果胆囊本身就是小,检查胆囊结构没有变化、胆囊壁不厚、里面也没有息肉、没有结石,这种情况胆囊功能正常,没有症状就不用管它。如果胆囊慢性炎症导致的胆囊萎缩,甚至合并胆囊结石,从影像上是能够看到的;比如超声、ct或者是核磁都能看到胆囊的整体缩小,特别是胆囊壁厚;胆囊腔小,有的病人甚至是充满型结石,胆囊已经萎缩,没有功能,这种情况就要建议病人进行手术切除。因为胆囊本身没有功能了,而且这种长时间的炎症刺激,甚至会发生胆囊的癌变。所以,如果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的病人、瓷胆囊,这种情况需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防止它发生进一步的恶变。
语音时长 01:55

2019-01-14

52334次收听

胆囊息肉病人的注意事项
胆囊息肉病人平时需要注意低脂饮食,定期去监测。胆囊息肉病人平时需要注意的:一、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是平时少吃油腻的东西,烧烤类的尽量少吃,比如早晨一天三餐,早晨吃油腻的东西,那么到中午晚上尽量少吃。二、得了胆囊息肉应该时常要去监测,因为息肉的手术指征主要和大小有关系,所以要时常去医院里面去做彩超,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或者在短期内,比如以三个月为界,它的生长速度超过0.1公分,那么认为生长速度比较快,这两个指征都是恶变的表现。所以需要早期的就医,让大夫去判别是否需要手术。
语音时长 01:14

2018-09-14

51516次收听

01:51
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一般而言,患有胆囊息肉的病人,在临床上出现自愈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如果是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主要是需要关注息肉生长的快慢。有的患者是出现很小的息肉,每年进行复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的患者来讲,可以不用治疗;但是,如果是胆固醇性的息肉患者,在一般情况下,胆固醇性息肉生长以后,再自动消退,就会比较难。有的患者息肉长得会比较慢,经过几年,可能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有的患者一旦出现可能会长得较快,几个月从B超上能看到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所以这种息肉一旦形成,不太可能自愈。部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在胆囊,在胆固醇性息肉早期应用,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帮助患者调节胆汁代谢后,可能会减小或者是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