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胆囊息肉样病变由于日常不引起重视的原因而加重

1946次浏览

摘要:一名男性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歇性疼痛不适,但是程度较轻,因此没有重视,拖延半个月后到我院进行检查治疗。于我院进行腹部彩超提示胆囊息肉,为求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予以抗生素、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良好,病情稳定,经过患者申请后返家疗养。

【基本信息】男、58岁

【疾病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

【就诊医院】铜陵市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4月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药物治疗:葡萄糖氯化钠补液+氯化钠注射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炎+注射用青霉素钠抗感染

【治疗周期】住院8天,一个月后复诊

【治疗效果】右上腹间歇性疼痛缓解,身体病情恢复良好

一、初次面诊

我接诊的这名患者年龄较大,有高血压史两年,但是平素身体健康,无糖尿病、代谢病、冠心病、其他心脑疾病史,同时不抽烟、不喝酒。因此当患者半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右上腹部不适时,起初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的治疗。然而疼痛间歇性持续了半个月左右,虽然程度较轻,仍然让患者开始隐隐感到担忧,在和家属商量后,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前来医院就诊。大概了解了前因后果之后,我从家属处了解到患者病来无反酸,进食量多,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我院医生随即对其进行体格检查,显示腹部柔软,未触及腹部肿块。但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管搏动未见明显异常,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随后进行了腹部彩超,根据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收入院,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治疗经过

患者收入院后,虽初步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但是也不能排除胆囊结石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等情况。随即对患者进行腹部彩超检查未见结石,并结合患者无饭后腹部疼痛的症状,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性。通过X线检查膈下无游离气体影,因此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可能性。患者做的腹部彩超检查示胆囊息肉较多、较大,有恶性病变可能,最终确诊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对此我建议患者尽早进行治疗,以免胆囊息肉出现恶变的情况。经过进一步地完善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可,未见明显手术禁忌证。于是给予患者全麻状态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了二级护理,并且给予患者葡萄糖氯化钠补液、氯化钠注射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炎以及注射用青霉素钠抗感染。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患者安返回病房。

图一:影像学检查结果

三、治疗效果

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之后,手术一切顺利,患者安返病房,无明显的术后不良反应。经过6天的住院治疗,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再次对患者进行基础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应的腹部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原本存在的胆囊息肉消失,腹部压痛感消失。患者听到这个结果之后,感到很开心,患者家属也在不停向我道谢。患者在经过8天的住院治疗后,症状得到了较好的缓解,右上腹部不适的情况消失,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申请后回家疗养。我告诉患者还需要在 出院后1个月进行复诊。1个月后患者来我院进行复诊,经体格检查、腹部彩超检查无异常情况,病情已康复。

四、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患者在出院后可以尽快恢复,我提醒患者要要进行低脂、规律的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炸鸡、蛋糕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在术后恢复的2个月内要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对于伤口的刺激,延缓伤口的恢复。同时,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充沛的精力可以让患者的身体更有能量进行恢复,同时在恢复期间,如果感到任何不适,要尽快随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个人感悟

胆囊息肉样病变在肝胆外科并不陌生,其严重程度要取决于患者体内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等因素,进行腹部彩超可以得到准确的判断。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可以使得胆囊息肉样病变有一个良好的预后。

此次病例的男性患者在腹痛半个月后才前来就诊,也给我们每一个人提了个醒,不能忽视生活中身体的任何一个细小的不适,在身体有异样时要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可以将疾病在初始阶段就能治愈。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期间锻炼好处大吗
胆囊息肉期间运动好处大吗?胆囊息肉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胆囊疾病,此病属于物理性疾病范畴,本病与运动无关,可以运动。建议饮食要清淡,戒烟酒,运动避免剧烈,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自行车、羽毛球等。
胆囊息肉治愈要多久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为辅。这种疾病是可以治愈的,那么胆囊息肉治愈需要多长时间?治疗胆囊息肉什么时期最好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介绍。
胆囊息肉和胆结石的区别
胆结石和胆囊息肉都是胆囊良性病变,且早期症状大多相似,很多患者容易把胆囊息肉和胆结石混淆,通常需要经过超声检查方可将区别二者。因此患者朋友如出现类似这两种疾病的症状时,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切莫延误时机。
不健康的饮食可能会导致胆囊息肉吗
很多病人询问,不健康的饮食跟胆囊息肉会不会有因果关系?这个回答的一定是肯定的,虽然说胆囊息肉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基因的因素、遗传的因素,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去追溯的,但是虽然没有任何一个病因可以说作为一个主导的因素,但是从胆囊息肉的成分来看,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胆囊息肉跟我们的高脂饮食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胆囊息肉的成分85%是来自于胆固醇,所以胆固醇息肉是胆囊息肉里面最多见的一种。胆固醇是如何进入胆囊的?那么肯定是来自于我们肝脏所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如果我们摄入大量的高脂饮食,肝脏的胆固醇就会形成得比较多。胆汁里面含有大量的胆固醇的成分,在胆囊中进行胆汁储存的时候,这些胆固醇就会形成过饱和,形成析出、沉积,或者说在胆囊壁上就会形成结晶,有可能就会形成胆固醇的这种息肉。那么在我们不规律的饮食的情况下,比方说我们该吃早点了,但这时候我们没有去进行早点的摄入,就会造成胆汁没有定期地进行排空,就会造成大量的胆固醇的沉积,没有进行清洗,也会造成胆囊息肉或者胆固醇样的结石的产生。所以规律的饮食和减少高脂饮食对胆囊息肉的发生一定是会有作用的。
语音时长 01:54

2020-05-15

58828次收听

胆囊息肉样病变如何治疗
根据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胆囊息肉样病变,跟胆囊息肉基本上一个概念,进行B超检查时,看到胆囊腔内病变,不能确认是胆囊息肉还是胆囊结石,这时可能会写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从临床观察来看,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治疗,以直径做临床决策,比如息肉直径大于一厘米,建议做胆囊切除手术,如果息肉直径不到一厘米,建议密切随访观察,包括半年左右时要复查一次超声,然后观察息肉大小变化。对于息肉患者可能心存侥幸,觉得能不能通过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善,让息肉消失,其实没有明确科学依据,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有效药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很难控制息肉生长速度,所以主要以观察为主,如果大于一公分尽早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59

2020-03-16

52559次收听

03:09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最常见的胆固醇性质的息肉,另外一类是腺瘤性质的息肉。胆固醇性质的息肉和人体胆固醇代谢和胆囊的功能密切相关,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成分增加时,胆固醇会从胆汁里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沉积在胆囊壁上,就形成了最常见到的胆固醇性质的息肉。随着胆固醇结晶的不断增加并积累,息肉就会越来越大。腺瘤性质的息肉是由于胆囊上皮细胞的增生而形成的,但是这种增生是良性的。胆固醇息肉和胆囊腺瘤性息肉有的时候可以合并存在成为混合性息肉。不管是哪一种性质的息肉,都不需要太过紧张,定期复诊,当它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听从医生建议手术治疗。
01:55
胆囊息肉的最佳治疗
大多数胆囊息肉属于胆固醇性的息肉,如果是在查体的时候发现胆囊壁多发的直径不超过一公分的息肉,通常我们可以判断为胆固醇性的吸收,如果说这种息肉并不引起明显的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等症状,我们只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定期检查就可以,那么对于少部分的胆囊息肉如果说超声提示息肉为单发直径较大超过一公分基底较宽,如果通过超声造影来进一步确认其血流信号和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外科手术干预,有了胆囊息肉会合并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那么结石对于胆囊息肉的反复刺激也会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同时胆囊结石也可引起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所以呢,对于结石同时合并胆囊息肉手术指征我们放的比较宽一些。
02:53
胆囊息肉可以自愈吗
绝大多数胆囊息肉不能自愈。胆囊息肉是指胆囊腔内生长的息肉样组织,一般都建议病人做定期的随访观察,因为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疗跟其直径有明确关系。直径小于一公分以下的息肉,只需要定期的体检就可以。而直径已经超过一公分的息肉,一般建议做外科手术。超过一公分的息肉,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胆囊癌,而胆囊息肉发展成胆囊癌的过程没有任何症状,等有症状的时侯再就诊,绝大多数患者就已经处于晚期。胆囊癌本身的恶性程度非常高,所以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没有自愈的可能。
胆囊息肉的最佳治疗
一般没有“胆囊息肉的最佳治疗”的说法,通常要根据息肉的大小来看,如果是比较小的息肉,那么就不需要特意治疗,只需要保守治疗即可。较大的息肉必须要手术切除,预防癌变。同时注意生活调理。具体内容如下:
胆囊息肉吃什么药好
胆囊息肉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它有一定的癌变可能。因此,发现胆囊息肉之后,患者应及时治疗,可使用利胆类药物治疗,比如熊去氧胆酸,如药物治疗无效,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的一个良性病变,导致黏膜向胆囊腔内形成一个突起。息肉性质不同,有胆固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等。胆囊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由于影像学上很难进行特别明确的判断,所以临床统一称黏膜的突起叫胆囊息肉样病变。
语音时长 00:56

2018-09-21

56300次收听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在医学里面专业叫胆囊息肉样病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息肉。息肉是长在胆囊的黏膜,表面长出来一个肿物,所以息肉它只是一个形态上的描述。息肉分为多种,最多见的像胆固醇性息肉,就是像油脂类东西,胆固醇性息肉其实就是一些炎症引起的。还有腺瘤样息肉是良性肿瘤的腺瘤样息肉,还有像发展比较重的是恶性的息肉,所以这就是胆囊息肉的一个基本情况。
语音时长 01:04

2018-09-14

51929次收听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主要采取的手术方法就是胆囊切除术。也有少部分病人可以采取保胆取石的办法。但是这一部分病人往往是因为胆汁成分的含量异常,往往很容易复发。一般来讲还是建议,采取一个胆囊切除术。在把胆囊切掉以后,一定要抛开标本进行检查。如果是胆固醇性的结晶,基本上这个治疗就算结束了。但是如果抛开以后发现,是一个真正的胆囊息肉。这个时候一定要送病理,以防止出现早期的胆囊癌。
语音时长 00:57

2018-09-07

61976次收听

01:49
胆囊息肉原因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引起胆囊息肉出现的原因,较为复杂。胆囊息肉的发生,可能是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以及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一般情况下,导致胆囊息肉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取决于息肉的成分。如果患者是真性息肉,比如腺瘤性息肉,就是胆囊内出现腺瘤,息肉就会慢慢长大。这样的胆囊息肉,就会有发生恶变的倾向,而且没有明确的原因导致。炎性息肉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胆囊反复发炎,或者是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炎症加重,而形成炎性息肉。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可能会逐渐发展成胆囊腺肌症,甚至是发生癌变的情况。而息肉样变的出现,则主要是由于胆囊内胆汁的胆固醇成分析出,从而导致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01:36
胆囊息肉样病变确诊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常规需要做B超,通过B超检查就可以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但是要真正的鉴别它是胆固醇性息肉或者是真正的胆囊息肉时,往往需要借助超声造影的检查。胆固醇性的息肉,它实际上是胆固醇的结晶,往往不含有血管。在超声造影下看不到有血流通过。而真正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它是从黏膜上增生的一些结节,往往伴有血流。通过超声造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病变是否有血流。如果病变有血流,强烈建议尽快手术。如果病变没有血流,它是胆固醇性息肉的可能性非常大,可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