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始于孕期
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需从孕期开始,通过科学管理降低风险。主要措施包括适度运动、合理饮食、避免久坐、监测凝血功能、穿戴弹力袜等。
1、适度运动
孕期规律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每次持续20-30分钟,每周进行3-5次。运动时注意避免剧烈动作,以身体不感到疲劳为宜。若出现宫缩或不适需立即停止。
2、合理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血液流动性。每日饮水不少于1.5升,多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但需与抗凝药物间隔食用。限制高脂高盐饮食,控制体重增长在合理范围内。
3、避免久坐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减缓下肢静脉回流。每坐立1小时应活动5-10分钟,可做踝泵运动或简单伸展。睡眠时建议左侧卧位,用枕头垫高下肢15-20厘米。长途旅行时需穿戴医用弹力袜。
4、监测凝血功能
有血栓病史或高危孕妇需定期检测D-二聚体、凝血四项等指标。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可能需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但须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5、穿戴弹力袜
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可提供梯度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建议晨起前穿戴,每日使用8-10小时,注意选择合适尺寸。合并静脉曲张者需持续使用至产后6周。穿戴时注意观察皮肤状况,避免局部压迫。
产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剖宫产术后6小时即可开始踝泵运动。哺乳期继续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若发现血栓形成需立即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治疗。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血液循环。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