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孕期及产后怎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7508次浏览

孕期及产后可通过适度运动、穿戴弹力袜、保持水分摄入、避免久坐久站、定期产检等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回流受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

1、适度运动

孕期及产后建议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活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运动时应避免剧烈动作,以身体不感到疲劳为宜。若出现宫缩或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后可通过抬高下肢帮助静脉回流。

2、穿戴弹力袜

医用弹力袜通过梯度压力设计帮助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建议白天持续穿戴,夜间休息时脱下。选择时应测量腿部尺寸,确保压力适中。弹力袜需定期更换,通常每3-6个月更换一次以保持压力效果。穿戴时注意观察皮肤状况,避免局部压迫。

3、保持水分摄入

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建议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选择温开水、淡汤等,限制含糖饮料。哺乳期产妇需额外增加500毫升水分摄入。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佳。

4、避免久坐久站

连续坐立或站立不超过1小时,建议定时改变体位。坐姿时避免跷二郎腿,可垫高下肢。长时间卧床时需进行踝泵运动,每小时活动脚踝10次。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每2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5、定期产检

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医生会评估血栓风险因素。高风险孕妇可能需检测D-二聚体等指标。产后42天复查时需重点检查下肢静脉状况。若家族有血栓病史或既往有血栓事件,应提前告知医生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

孕期及产后需注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控制高脂肪高盐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过紧腰带或袜口。如出现单侧下肢突发肿胀、疼痛或皮肤温度升高,应立即就医。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服用抗凝药物。

相关推荐

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始于孕期
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需从孕期开始,通过科学管理降低风险。主要措施包括适度运动、合理饮食、避免久坐、监测凝血功能、穿戴弹力袜等。1、适度运动孕期规律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回事
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静脉壁损伤,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以及感染性损伤。除此之外,下肢静脉血流滞缓也会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的情况有下肢长时间固定不动、麻醉引起周围静脉扩张以及肌肉的肌泵作用降低。
02:2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有液瘀滞状态,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一、血液瘀滞是造成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久病卧床、外伤、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和长时间久坐以及下蹲,都是造成血液缓慢流动、瘀滞的原因,促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血液的高凝是由于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妊娠、分娩等,容易造成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最终促发血栓形成。三、静脉壁受到损伤之后,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比如机械性、化学性以及感染性刺激,都会引起血管壁损伤,造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02:30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有肿胀,疼痛以及浅静脉曲张。因为血液回流障碍,造成血液瘀滞、下肢肿胀。Homans征,将足急速背屈时,出现小腿肌群被牵拉伸长,可以出现疼痛,肌群主要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Neuhof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也会引起局部疼痛。患者常表现出明显体表变化,会出现皮肤色泽变深,温度变低,感觉缺失以及足背动脉减弱,包括胫后动脉和腘动脉的减弱。肺栓塞主要有三大体征包括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
02:29
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何检查
肢深静脉血栓有实验室检查和超声科检查。血浆的D-二聚体检查是指血液中D-二聚体大于500ug/L,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用于急性的VET筛查。血管超声检查,血管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高,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血管超声检查之前,需要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将患者分为中、高、低度三种,并进一步加以证实。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不能仅从临床表现判断,还需要做相应检查进行证实。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这种病多发生在下肢。比如高凝状态、血液瘀滞状态、静脉损伤,都会引起血栓脱落,容易引起肺栓塞,又称为PE。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目前临床上又称为VET。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以及程度不同,所表现出的临床表现也不同。1、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之后,而表现出突然的下肢肿胀。特别是单侧下肢肿胀,非常有诊断意义。2、因为下肢静脉血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所以引起疼痛。3、为血液回流障碍引起浅静脉曲张,容易导致皮炎、色素的沉着和瘀滞性溃疡等。如果不及时做治疗,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语音时长 01:37

2019-11-27

53517次收听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什么
血液瘀滞、血液高凝、静脉壁损伤都有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血液的瘀滞状态。血液的瘀滞状态是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首要因素。久病卧床、外伤、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和长时间久坐,以及下蹲都是造成血液缓慢流动、瘀滞的原因,促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血液的高凝状态。由于创伤、手术、大面积的烧伤、妊娠、分娩等容易造成血小板的增高,黏附性增强,最终促发血栓的形成。三、静脉壁损伤。静脉壁受到损伤之后,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感染性刺激都会引起血管壁损伤,造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这三大因素中,在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血液瘀滞状态,特别是卧床的病人,最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语音时长 01:41

2019-11-27

56345次收听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型是什么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分为周围型、中央型、股青型、综合征。一、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为周围型。是指有可能在膝关节以下形成单侧或双侧的深静脉血栓,会造成单侧和双侧的肿胀、疼痛等。二、髂股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又称为中央型。是指在膝关节以上,出现单侧的肿胀、疼痛。三、股青型,又称为混合型。是指全腿的深静脉,各个部位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四、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形成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主要是因为下肢的静脉瓣损伤造成下肢深静脉的压力增高。主要会表现出下肢肿胀、色素沉着,另外会出现瘀积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后会引起严重的皮肤性疾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在严重的情况下,需要介入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28

2019-11-27

60957次收听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长时间能好
如果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简单因素,比如手术或者静止导致的深静脉血栓,一般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需要三个月。对于特发性的静脉血栓,建议抗凝时间需要持续六到十二个月。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华法林,一般情况下用药时间是三到六个月。对于首次发作的深静脉血栓,但是具有抗磷脂抗体,或者包括两项以上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建议抗凝的时间需要更长一点,一般大于十二个月。对于有两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或者是反复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病人,治疗期甚至会大于十二个月。大于等于两次的病人,建议给予终身的抗凝治疗。为防止患者疾病复发,也为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建议还是给予长期治疗。
语音时长 01:19

2019-11-27

54872次收听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是什么
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出现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瘀积性皮炎、下肢色素沉着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瘀积性溃疡,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并不少见,自1957年到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一共49例,其中下肢30例,上腔静脉10例。在外科手术里,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收治的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中有124例,上腔静脉占1例,下腔静脉占7例。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部位,还是以下肢,包括髂静脉、股静脉、小腿静脉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
语音时长 01:58

2019-11-27

56040次收听

02:0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血管壁损伤,常出现于做过穿刺、化疗及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第二、血流速减慢,常见于脑梗、脑出血,长期卧床的患者以及怀孕期女性;第三、血液高凝状态,多出现于肿瘤和糖尿病患者。
02:37
如何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肿胀、疼痛及局部浅静脉扩张,其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B超,用于单纯诊断,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二、多普勒检查和静脉造影;三、CT、核磁检查以及二聚体化验,主要应用于特殊情况的检查。
血栓性疾病的介入综合治疗的进展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利用介入技术对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越来越引起医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多学科研讨,科研攻关和临床诊断、治疗已逐步开展,静脉溶栓→介入治疗→碎栓消融治疗等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就方法学而言,综合性介入技术已成为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最有效疗法。
下肢深静血栓形成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是妊娠期和围产期死亡的重要致死致残因素。为了母亲和胎儿的安全,应当有效预防、及早诊断和恰当治疗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