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深静脉血栓的处理

50265次浏览

静脉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加压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处理。深静脉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和遗传性凝血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深静脉血栓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抑制血液凝固防止血栓扩大或复发。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和达比加群酯胶囊等。华法林钠片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作用,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利伐沙班片直接抑制凝血因子Xa,使用方便无须常规监测。达比加群酯胶囊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适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期间需警惕出血风险,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2、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大面积深静脉血栓,通过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常用药物有注射用阿替普酶和注射用尿激酶。阿替普酶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特异性激活纤溶系统。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价格相对较低。溶栓治疗需在严密监护下进行,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时间窗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4天内效果较好,超过此期限血栓机化后效果下降。

3、手术取栓

手术取栓适用于抗凝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常见术式包括导管取栓术和静脉切开取栓术。导管取栓术通过介入技术将血栓抽吸或粉碎,创伤较小恢复快。静脉切开取栓术需直接切开静脉取出血栓,适用于髂股静脉等大血管血栓。术后仍需长期抗凝预防复发,可能并发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4、加压治疗

加压治疗通过外部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预防血栓后综合征。常用方法包括弹力袜加压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弹力袜压力梯度从踝部向上递减,建议白天持续穿戴。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周期性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泵作用。加压治疗需长期坚持,配合抬高患肢效果更佳。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皮肤损伤或血液循环障碍。

5、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复发和并发症。建议增加日常活动量,避免久坐久站超过1小时。长途旅行时可做踝泵运动促进回流。控制体重减少静脉负担,戒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饮食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血液浓缩,适量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定期随访监测凝血功能,出现新发肿胀疼痛需及时就医。

深静脉血栓患者日常应穿着合适弹力袜,避免穿过紧衣物影响血液循环。卧床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高脂高盐食物摄入。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改善循环,但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定期复查超声和凝血功能,评估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症状需立即就医。

相关推荐

深静脉血栓好发部位及危害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是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血管疾病。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也可见于盆腔和腹腔,上肢少见。但随着锁骨下静脉穿刺和置管操作的增多,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血栓形成以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的诊断和处理,可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少数患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语音时长 01:15

2019-12-04

53367次收听

01:50
深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及危害
深静脉血栓好发于下肢,容易出现残疾、肺栓塞、猝死等后遗症。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血栓形成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就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还可能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语音时长 01:11

2018-09-30

6293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语音时长 01:53

2018-09-30

5915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防止因剧烈运动血栓脱落而引起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10天至2周;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适量床活动,尤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可以穿医用弹力袜。
语音时长 01:40

2018-09-30

57084次收听

01:36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02:20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02:07
深静脉血栓如何护理
为防止因剧烈运动血栓脱落而引起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10天至2周;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适量床活动,尤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可以穿医用弹力袜。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形成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要素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困难的抉择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血栓形成机制,早在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曾指出:包括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这三种因素在妊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孕妇成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其风险为非孕期的5~6倍。有部分孕妇,存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表现为深静脉血栓、腹水、水钠潴留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左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在妊娠患者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发病基础,而妊娠仅仅是血栓的诱因。某些妇女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遗传性的血栓形成倾向疾病包括Ⅴ因子莱顿(Leiden)突变、前凝血酶G20210A突变、甲基化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变异、抗凝血酶缺乏、C蛋白和S蛋白缺陷等。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也称获得性易栓症)主要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合并或不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术后要防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全身静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