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深静脉血栓的处理

发布时间:2018-06-2250265次浏览

远端孤立性DVT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如何进行抗凝治疗?

1.对于急性下肢远端孤立性DVT患者:

(1)如果无严重症状或血栓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建议2周后动态复查深静脉影像学检查,可不给予抗凝治疗(2C级);

(2)如果有严重症状或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初始抗凝治疗而非动态复查(2C级)。

血栓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年龄>75岁,出血病史,癌症,转移瘤,肾衰竭肝衰竭血小板减少,脑卒中病史,糖尿病贫血,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差,伴有合并症及功能减低,近期手术,频繁跌倒,嗜酒。

备注:具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更能够从重复影像学检查中获益。如果患者非常不方便进行重复影像学检查,而治疗的不方便性和出血风险较小,则更倾向于选择初始抗凝治疗,优于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

2.对于急性下肢远端孤立性DVT拟选择初始抗凝治疗者,推荐应用与急性近端DVT患者相同的治疗方案(1B级)。

3.急性下肢远端孤立性DVT患者进行动态影像学检查之后:

(1)如果血栓未见进展,推荐不应用抗凝剂(1B级);

(2)如果血栓进展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者,建议应用抗凝剂(2C级);

(3)如果血栓进展至近端静脉时,推荐应用抗凝剂(1B级)。

急性DVT患者的导管溶栓

急性下肢近端DVT患者,建议给予单纯抗凝治疗,而不是首选导管溶栓治疗(CDT)(2C级)。

备注:对于可能从CDT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及更在意预防血栓后综合征;相比于治疗的复杂性、操作、费用、出血的风险而言,更重视血栓后综合征的预防的患者,如果其有可能从CDT治疗获益,更有可能选择CDT而不是抗凝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作为急性DVT或PE患者抗凝治疗辅助治疗的价值

急性DVT或PE已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不推荐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B级)。

备注:如果患者已经接受抗凝治疗且病情平稳,更不建议安装下腔静脉滤器,此时提示患者往往不存在抗凝禁忌,且对治疗有较好的反应。

弹力袜预防血栓后综合征(PTS)

急性下肢DVT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弹力袜预防PTS(2B级)。

备注:该建议重点关注预防PTS的慢性并发症,而非治疗其症状。若患者有急性或慢性症状,试用梯度加压弹力袜通常是合理的。

亚段PE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亚段PE(无近端肺动脉受累)且无下肢近端DVT的患者:

1.若VTE复发风险低,建议临床观察而非抗凝治疗(2C级);

2.若VTE复发风险高,建议初始抗凝治疗而非临床观察(2C级)。

备注:应该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以除外近端DVT。临床观察同时可动态进行双下肢近端深静脉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进展性DVT。如果心肺功能良好或出血风险较高,患者和临床医生更倾向于选择临床观察而不是抗凝治疗。

对于亚段PE,我们更建议结合临床表现,D-二聚体,CT和V/Q显像等检查进行综合评估。如果存在血栓进展危险因素,我们更建议积极抗凝治疗。

急性PE的院外治疗

低危PE患者,若家庭情况许可,建议在家内治疗或早日出院(例如,抗凝治疗5天后)(2B级)。抗凝治疗5天一般情况下血栓基本稳定,INR一般也会调节至2~3之间,患者出院相对安全,尤其是对低危PE患者。

相关推荐

深静脉血栓好发部位及危害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是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血管疾病。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也可见于盆腔和腹腔,上肢少见。但随着锁骨下静脉穿刺和置管操作的增多,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血栓形成以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的诊断和处理,可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少数患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语音时长 01:15

2019-12-04

53367次收听

01:50
深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及危害
深静脉血栓好发于下肢,容易出现残疾、肺栓塞、猝死等后遗症。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血栓形成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就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还可能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语音时长 01:11

2018-09-30

6293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语音时长 01:53

2018-09-30

5915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防止因剧烈运动血栓脱落而引起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10天至2周;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适量床活动,尤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可以穿医用弹力袜。
语音时长 01:40

2018-09-30

57084次收听

01:36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02:20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形成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要素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困难的抉择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血栓形成机制,早在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曾指出:包括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这三种因素在妊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孕妇成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其风险为非孕期的5~6倍。有部分孕妇,存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表现为深静脉血栓、腹水、水钠潴留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左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在妊娠患者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发病基础,而妊娠仅仅是血栓的诱因。某些妇女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遗传性的血栓形成倾向疾病包括Ⅴ因子莱顿(Leiden)突变、前凝血酶G20210A突变、甲基化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变异、抗凝血酶缺乏、C蛋白和S蛋白缺陷等。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也称获得性易栓症)主要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合并或不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术后要防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全身静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