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的病因
细菌性肠炎主要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弯曲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性肠炎发病与饮食卫生、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抗生素滥用、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等。
1、饮食卫生问题
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是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生冷食品、未彻底加热的肉类、变质乳制品等易携带致病菌,如沙门菌常存在于禽蛋类,志贺菌可通过污染水果传播。日常需避免生熟食混放,冰箱存储不超过48小时,处理食材前充分洗手。
2、免疫力降低
婴幼儿、老年人及HIV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群体更易发生细菌性肠炎。当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少量致病菌即可突破胃肠屏障。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血便等严重症状,需及时进行大便培养和血常规检查。
3、接触传播感染
密切接触感染者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可造成粪口传播,常见于托幼机构或养老院。志贺菌仅需10-100个菌体即可致病,患者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均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
4、抗生素使用不当
长期广谱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使艰难梭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这类伪膜性肠炎表现为水样腹泻伴假膜排出,确诊需检测毒素基因。治疗需停用原抗生素,改用万古霉素胶囊或甲硝唑片。
5、慢性疾病影响
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肠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克罗恩病合并弯曲菌感染时,腹泻症状会明显加重。这类患者需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左氧氟沙星片等针对性抗菌药物。
预防细菌性肠炎需注意食品充分加热,避免饮用生水,处理海鲜等食材时佩戴手套。出现持续24小时以上的腹泻伴发热时,建议留取新鲜大便样本送检。轻症患者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但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宜选择低渣米粥、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逐步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常见肠炎有哪些肠炎
- 2 常见肠炎有哪些肠炎?
- 3 腹泻肠炎肠炎怎么办
- 4 肠炎就是结肠炎吗
- 5 如何区分肠炎灵与肠炎宁
- 6 什么是肠炎
- 7 肠炎应该怎样注意?
- 8 肠炎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