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穴
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症及肩背疼痛。刺激该穴位可通过针灸、艾灸或按摩等方式实现,操作时需由专业医师进行。
1、穴位定位
风门穴在脊柱区,第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俯卧位,先确定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颈部最突出处),向下数至第二胸椎棘突,其下缘旁开两横指即为该穴。解剖位置对应斜方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深层为竖脊肌,分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
2、主治功能
该穴具有宣肺解表、疏通阳气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导致的鼻塞流涕、头痛发热,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临床常配合肺俞穴、大椎穴使用,对项强、肩背软组织劳损也有缓解效果。研究显示刺激此穴可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3、操作方法
针灸需选用0.30×40毫米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得气后留针15分钟。艾灸可采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每次10分钟。家庭保健可用拇指指腹按压,配合呼吸缓慢加力,每次持续3分钟。注意体质虚弱者刺激强度宜轻,皮肤破损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创伤性操作。
4、配伍应用
风寒感冒配列缺穴、合谷穴疏风散寒;风热感冒配曲池穴、外关穴清热解表。咳嗽痰多配丰隆穴、脾俞穴化痰止咳,哮喘发作配定喘穴、膻中穴平喘降逆。肩背疼痛配天宗穴、肩井穴通络止痛,过敏性鼻炎配迎香穴、印堂穴宣通鼻窍。
5、注意事项
自行按摩前应修剪指甲,使用润滑介质避免皮肤损伤。孕妇慎用该穴,高血压患者忌强刺激。针灸操作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艾灸后注意保暖。若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治疗,平卧并饮用温糖水。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保持充足睡眠。
日常可通过热敷风门穴预防感冒,用吹风机距皮肤30厘米热吹至局部微红即可。季节交替时每天按揉该穴配合深呼吸,能增强卫外功能。进行穴位刺激后建议饮用200毫升温水促进代谢,治疗期间应记录症状变化以供复诊参考,持续不适需及时就医排除肺炎等器质性疾病。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