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血小板高是怎么回事

63157次浏览

血小板高可能由缺铁性贫血、感染、炎症反应、骨髓增殖性肿瘤、脾切除术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方式确诊。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会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可能与长期铁摄入不足、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2、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刺激骨髓产生更多血小板,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可能伴随发热、咳嗽、尿频等症状。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胶囊。感染控制后血小板通常可恢复正常。

3、炎症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炎症疾病会导致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刺激血小板生成。患者可能出现关节肿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炎药物如美洛昔康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严重时需生物制剂干预。

4、骨髓增殖性肿瘤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会导致骨髓异常增殖,血小板持续超过450×10⁹/L,可能伴随血栓形成、出血倾向。需通过JAK2基因检测确诊,治疗采用羟基脲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血小板单采术。

5、脾切除术后

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脾切除后血小板失去降解途径,数值可暂时性升高至500-1000×10⁹/L。术后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超过1000×10⁹/L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片预防血栓。

发现血小板增高需完善凝血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高脂肪饮食,增加饮水促进血液循环。若伴随头痛、视物模糊等血栓症状,或血小板持续超过600×10⁹/L,须立即血液科就诊。未经医生指导切勿自行服用抗凝药物。

相关推荐

女性血小板偏高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偏高的疾病对于性别没有什么绝对的差异,也就是男性出现和女性出现血小板偏高,大致的原因是相似的。血小板偏高最常见的还是一些血液系统本身的原因,比如血液系统制造血小板的能力升高,血小板破坏、凋亡的速度减小,都可以引起血小板计数的升高,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是因为体内出现了JAK2这个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病人骨髓制造血小板的速度提高,而产生血小板的升高。除此之外,血小板升高也常见于一些其他疾病所继发导致的改变。比如一些炎症性的疾病、感染,在机体一些应激的状态下,都能引起血小板计数的波动,出现一过性的血小板升高。把这些疾病纠正以后,得到充分控制以后,往往血小板计数可以回落到正常水平。还有血小板计数假性的升高。也就是在一些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病人,由于红细胞体积的减小,机体在计数血小板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红细胞误数为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升高。
语音时长 01:09

2021-12-30

55450次收听

大血小板比率偏高什么原因
大血小板比率是大血小板占总血小板的比例,血小板是由“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形成的,这种巨核细胞体积比较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成为许许多多血小板,体积变的很小,而大血小板就是没有被充分裁剪的血小板。单纯看大血小板比率的临床意义不大,应该结合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如果出现了大血小板的比率增高,说明血小板形成过程发生了异常,由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成熟度降低,第一,可以见于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骨髓穿刺的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第二,大血小板比率偏高也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血小板被自身抗体破坏,此时骨髓中尚未分化成熟的、体积较大的血小板就会提前释放出来,导致外周血中大血小板比率会偏高,此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输入血小板来进行纠正。第三,大血小板比率偏高也可能出现在化疗阶段的病人身上,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药物副作用中有一项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开始缓解时也会出现大血小板比例升高。总之大血小板比率偏高是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去血液病可进一步检查来明确病因诊断,根据病因进行相关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严重化。
语音时长 02:28

2021-12-30

48277次收听

03:16
大血小板比率偏高怎么回事
大血小板比率是大血小板占总血小板的比例,血小板是由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形成的,这种巨核细胞体积比较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成为许许多多血小板,体积变的很小,而大血小板就是没有被充分裁剪的血小板。单纯看大血小板比率的临床意义不大,应该结合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如果出现了大血小板的比率增高,说明血小板形成过程发生了异常,由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成熟度降低。第一,可以见于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骨髓穿刺的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第二,大血小板比率偏高也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血小板被自身抗体破坏,此时骨髓中尚未分化成熟的、体积较大的血小板就会提前释放出来,导致外周血中大血小板比率会偏高,此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输入血小板来进行纠正。第三,大血小板比率偏高也可能出现在化疗阶段的病人身上,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药物副作用中有一项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开始缓解时也会出现大血小板比例升高。总之大血小板比率偏高是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去血液病可进一步检查来明确病因诊断,根据病因进行相关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严重化。
01:51
女性血小板偏高是什么原因
男性或者女性出现血小板偏高,大致的原因相似。血小板偏高最常见的原因是一些血液系统本身的原因,如血液系统制造血小板的能力升高,血小板破坏、凋亡的速度减小,引起血小板计数升高,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升高也常见于一些其他疾病继发导致。如一些炎症性的疾病、感染,在机体一些应激状态下,引起血小板计数的波动,导致血小板一过性升高。还有血小板计数假性的升高。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病人,由于红细胞体积减小,机体在计数血小板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红细胞误数为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
什么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类型,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者是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乏力,严重者可出现血栓形成。当患者出现种疾病会导致身体出现一气滞血瘀型现象、阴虚血瘀、血热妄行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对症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能活多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特征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异常增生,导致了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它的病程是比较缓慢的,如果不出现并发症,是可以活10到15年。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有哪些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有很多种,比如疲劳,乏力、出血、足发麻,紫绀,趾溃疡及坏疽、脾大、血管性头痛、头昏、视觉模糊、手掌及足底灼痛感,末梢麻木等等症状。不同的患者可能症状都是不一样的。如有这些表现,那么一定要及早的去医院检查,确诊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怎么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服用抗凝的药物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另外就是服用控制血小板增长的药物,同时也可以服用干扰素药物这些都能够起到抑制血小板肿瘤的作用。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一些注意事项。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身体内的血小板,一般都是有固定的体积数值的,一般临床上的血小板的平均值是七到十一,患者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超过了十一,那就说明患者的血小板,出现了体积偏高的情况。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一般就是偏高后数量是不是正常。因为病症原因导致的没成熟的血小板数量多,是需要患者及时检查确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