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由基因突变、慢性炎症刺激、骨髓异常增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干预、血小板单采术、干扰素治疗、骨髓抑制等方式控制病情。
JAK2、CALR等基因突变会导致巨核细胞异常增殖,表现为血小板持续超过450×10⁹/L,可能伴随血栓或出血倾向。可遵医嘱使用羟基脲、阿那格雷、干扰素α等药物抑制血小板生成。
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刺激血小板生成,通常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常合并血小板增多,多伴有脾肿大。可采用白消安、卢可替尼等靶向药物,严重时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后等继发因素可能导致反应性血小板增多,通常血小板计数低于1000×10⁹/L。应纠正原发诱因,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宜选择低脂高纤维食物,出现头痛、肢体麻木等血栓前兆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