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肌肉萎缩症有什么症状

63618次浏览

肌肉萎缩症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体积缩小、运动功能减退等症状。肌肉萎缩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损伤、代谢异常、炎症反应、肌肉病变等原因有关。

1、肌肉无力

肌肉无力是肌肉萎缩症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四肢乏力,尤其是上肢或下肢的肌肉力量明显下降。肌肉无力可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肌肉纤维变性等因素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辅酶Q10胶囊等药物改善症状。

2、肌肉体积缩小

肌肉体积缩小表现为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肢体变细,可能与肌肉纤维萎缩、蛋白质合成减少等因素有关。肌肉体积缩小通常伴随肌力下降,患者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并遵医嘱使用复方氨基酸胶囊、蛋白粉等营养补充剂。

3、运动功能减退

运动功能减退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如行走困难、握力减弱等,可能与肌肉协调性降低、神经传导异常有关。运动功能减退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可进行物理治疗,并遵医嘱使用巴氯芬片、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4、肌肉震颤

肌肉震颤表现为肌肉不自主抖动,可能与神经兴奋性异常、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肌肉震颤常见于手部或腿部,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控制症状。

5、关节挛缩

关节挛缩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与长期肌肉萎缩导致肌腱缩短有关。关节挛缩常见于晚期患者,可通过康复锻炼、矫形器使用等方式改善,严重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肌肉萎缩症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过度劳累。建议定期进行康复训练,维持肌肉功能,延缓病情进展。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

脊髓空洞症有多严重
脊髓空洞症的患者症状是比较严重的,往往在早期时就有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上肢一侧或双肢感觉节段性分离障碍,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双侧肢体痛觉减退或消失,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还会出现骨间肌以及指尖肌。当然,在肌肉萎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爪形手,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建议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后,大部分考虑为脊髓空洞症的疾病,往往在早期时就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延误病情,以免耽误治疗,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对患者身体造成进一步影响。
语音时长 01:03

2021-05-28

59351次收听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怎么造成的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大多数是由于遗传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会造成肢体肌萎缩、肌无力病症出现。脊髓性肌萎缩症可能会由于多种基因突变而引起,一般是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所以遗传因素是造成脊髓性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当然,诱发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情绪变化、外伤、手术、疲劳等因素,都有可能会诱发疾病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和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代谢性肌肉病等容易混淆,所以要特别的注意,积极配合医生查找原因再做治疗。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28

93754次收听

脊髓萎缩症是什么原因
脊髓萎缩症比较常见的发病原因就是遗传,通常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萎缩症的发病也和费用性因素有关系,营养障碍也有可能会导致脊髓萎缩症,主要指的就是下运动神经元遭到破坏,影响到交感神经的营养作用。此外,脊髓萎缩症还有可能是肌肉疾病、病毒感染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能治好吗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是可以治好的,但是相对而言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要想有效达到好的治疗作用,首先就应该选择保守性治疗,选择手术性治疗,同时还应该注重于心理治疗或是放射性治疗,结合病情来选择正确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
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
一旦患上严重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便会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肉松弛的现象,部分患儿还会有肌肉萎缩以及肋间肌麻痹症状。如果是迟发婴儿型,近端肌肉会出现严重的肌无力问题。少年型全身肌无力的情况会缓慢加重,30岁后会失去独立站立的能力。
肌肉萎缩怎么办
一些肌肉萎缩患者一般是接受药物治疗或者按摩推拿治疗。药物治疗分为西药和中药,西药见效快,但容易使患者产生依赖;中药虽然见效慢,但疗效会比西药更好。按摩和推拿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以减轻患者患处的疼痛感。
肌肉萎缩的症状
肌肉萎缩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发病后须及时治疗为好。肌肉萎缩的早期症状有下肢酸软无力、无法久站、感觉障碍消失,并伴有遗精、月经不调、遗尿等症状。早期肌肉萎缩症状不明显,多在左大鱼际肌周边出现。其次,肌肉萎缩的患者常面目苍白、面黄肌瘦。肌肉萎缩的症状比较多样,平时一定要认真鉴别,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