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的息肉需要做掉吗
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息肉类型、大小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多数直径超过10毫米或病理提示高级别瘤变的息肉建议切除。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通常通过胃镜检查发现。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癌变概率较低,可定期复查胃镜观察变化。这类息肉可能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反酸等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息肉可能自行消退。直径5-10毫米的腺瘤性息肉存在一定恶变风险,需结合病理结果决定是否内镜下切除,常见方式包括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等。术后需每年复查胃镜,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通常需立即切除。这类息肉可能伴有黏膜糜烂、出血等表现,内镜下切除后需送病理明确性质。若已发生癌变但局限于黏膜层,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对于广基息肉或内镜切除困难者,可能需外科手术干预。术后应严格遵医嘱服用抑酸药物,定期随访监测复发情况。
建议胃息肉患者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腌制、烟熏食物,戒烟限酒。术后1个月内以软食为主,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范完成四联疗法,治疗后复查确认根除效果。定期胃镜随访是预防癌变的关键措施,具体间隔时间由医生根据息肉性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