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耳垢怎么清理
清理耳垢可采用棉签擦拭外耳道、滴耳液软化、专业器械取出、负压吸引或生理盐水冲洗等方法。耳垢通常由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物与脱落皮屑混合形成,过度清理可能损伤耳道。
1、棉签擦拭
仅限清理外耳道口可见耳垢,将棉签蘸取温水后轻轻旋转擦拭。禁止深入耳道内部,避免将耳垢推向深处或损伤鼓膜。此方法适用于耳垢较软且位置浅表的情况。
2、滴耳液软化
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或过氧化氢滴耳液,每日滴入患耳2-3次,每次3-5滴,保持侧卧5分钟。药物能分解耳垢中的角质蛋白,适用于坚硬栓塞型耳垢。连续使用不超过5天,出现刺痛需停用。
3、专业器械取出
由耳鼻喉科医生用耳镜照明下,使用耵聍钩或刮匙直接取出栓塞物。适用于位置较深、质地坚硬的耳垢,操作需避免划伤外耳道皮肤。儿童及鼓膜穿孔者禁用此法。
4、负压吸引
医生通过吸引器连接特制吸头,在可视条件下吸除耳垢。对油性耳垢或碎屑状残留物效果显著,过程中可能产生轻微嗡鸣感,但无创无痛。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24小时。
5、生理盐水冲洗
使用37℃温生理盐水,通过橡胶球注射器沿耳道后上壁缓慢注入。水流压力需控制在30-50kPa,冲洗后倾斜头部排出液体。鼓膜穿孔、中耳炎急性期及外耳道湿疹患者禁止采用此法。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洗澡后用毛巾擦拭外耳即可。油性耳垢体质者每3-6个月可到医院预防性清理,出现听力下降、耳痛或眩晕需立即就诊。自行清理时选择光线充足环境,若耳垢坚硬切勿强行取出,建议使用含甘油成分的耳垢软化剂辅助清理。游泳或洗头时可佩戴防水耳塞,减少耳道潮湿引发的继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