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和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遗传因素、化学药物、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皮肤黏膜出血、反复感染等症状。
1、遗传因素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如范可尼贫血相关基因突变。这类患者可能自幼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对于遗传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潜在根治手段,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化学药物
长期接触苯类化合物、氯霉素等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这类患者常有明确毒物接触史,停药后部分病例可逐渐恢复。临床需立即脱离致病环境,必要时使用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或注射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3、电离辐射
大剂量放射线暴露可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增生低下。患者多伴有放射性皮肤损伤,外周血可见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治疗需在辐射防护基础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促进造血恢复,严重者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病毒感染
EB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攻击造血细胞。这类患者常有前驱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毒标志物阳性。除常规支持治疗外,需针对性使用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功能。
5、免疫异常
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可产生造血抑制因子,导致骨髓微环境破坏。患者多无明确诱因,免疫学检查显示T细胞亚群异常。首选治疗为口服司坦唑醇片联合环孢素软胶囊,难治性病例可考虑注射用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强化免疫抑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感染风险。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避免生冷刺激。注意口腔和会阴部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出现发热、出血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相关推荐
03:03
01:55
01:30
02:04
02:02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注意什么
- 2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吗?
-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注意什么
-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多严重
- 6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 7 什么叫再生障碍性贫血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