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眼科 > 眼科学 > 眼底出血
眼睛充血可能由用眼疲劳、干眼症、结膜炎、青光眼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人工泪液、抗炎药物、降眼压药物等方式缓解。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或熬夜导致眼表血管扩张,表现为视物...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老年人疱疹神经痛一般需要1-6个月恢复,具体时间与个体免疫力、治疗及时性及并发症有关。
疱疹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疱疹愈合后持续存在的灼烧样或针刺样疼痛。多数患者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后,神经痛症状会在1-3个月内逐渐缓解。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分散片可抑制病毒复制,配合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有助于缩短病程。若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未及时治疗,神经修复速度可能延缓,疼痛可能持续3-6个月甚至更久。物理治疗如低频脉冲电刺激、局部红外线照射可促进神经修复,维生素B12注射液营养神经也有一定帮助。
建议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引发感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疼痛发作时可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若疼痛持续超过6个月或严重影响睡眠,需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主要有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活动受限等。乳腺癌骨转移是癌细胞扩散至骨骼引起的并发症,可能伴随骨质破坏和神经压迫。
骨痛是乳腺癌骨转移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夜间加重的疼痛,多发生于脊柱、骨盆或长骨。疼痛可能与肿瘤刺激骨膜或神经有关,活动时可能加重。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注射液、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抑制骨破坏,或使用镇痛药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缓解症状。
骨质被癌细胞破坏后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病理性骨折,常见于椎体、股骨等部位。骨折可能突发剧烈疼痛伴活动障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需结合骨科固定,同时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如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并补充钙剂如碳酸钙D3片。
骨转移导致钙离子大量释放入血,可能引发口渴、多尿、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高钙血症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或肾功能损害。需静脉补液并使用降钙素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药物促进钙排泄,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脊柱转移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需紧急通过MRI确诊,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水肿,联合放疗或椎体成形术解除压迫,防止不可逆神经损伤。
骨转移导致的疼痛或骨折会使患者活动能力下降,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治疗包括适度关节活动训练,使用拐杖或支具辅助行走,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等药物保护骨骼。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钙水平,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鱼类等。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活动障碍时,应及时进行骨扫描或PET-CT检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并配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颞下颌关节移位可通过手法复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咬合板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颞下颌关节移位可能与外伤、关节结构异常、咬合紊乱、肌肉功能失调、关节炎等因素有关。
急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可通过专业医生进行手法复位。患者取坐位,医生双手拇指缠绕纱布后置于患者下颌磨牙区,其余四指固定下颌骨体部,通过向下加压并向后推送的动作使关节盘回位。复位后需限制下颌运动1-2周,避免大张口或咀嚼硬物。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缓解症状;肌肉痉挛者可配合盐酸乙哌立松片松弛肌肉;关节炎急性期可关节腔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胃肠不适或头晕等副作用。
超短波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分钟;超声波治疗能减轻软组织粘连,采用脉冲式输出;红外线照射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配合下颌关节功能训练,包括开闭口训练、侧方运动训练等,每日重复进行。
稳定型咬合板可减少关节负荷,适用于夜磨牙或紧咬牙患者;前导型咬合板用于调整下颌位置,改善关节盘-髁突关系。需每日佩戴12小时以上,定期调整咬合接触点,治疗周期通常3-6个月。
对于反复脱位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关节镜手术进行关节盘复位固定;严重结构异常者需行开放性关节成形术。术后需进行渐进性张口训练,从被动开口器辅助到主动训练,恢复期需6-8周。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单侧咀嚼、托腮等不良习惯,减少坚果类硬食摄入。急性期可局部热敷缓解疼痛,每日2次。睡眠时保持仰卧位减轻关节压力,枕头高度不宜过高。若出现关节弹响持续加重或张口受限超过2周,建议及时就诊口腔颌面外科。
儿童心脏手术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和心脏瓣膜修复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儿心脏畸形的类型、严重程度及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适用于左右心房间存在异常通道的患儿。手术通过开胸或微创方式,使用自体心包补片或人工材料封闭缺损。该手术可避免血液异常分流导致的心肺功能损害,术后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修复效果。常见适应证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能伴随活动后气促、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用于治疗心室间隔的先天性缺损。根据缺损位置可选择经右心房、肺动脉或右心室路径进行修补,较大缺损需采用涤纶补片材料。手术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可能并发传导阻滞或残余分流。患儿术前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喂养困难等表现,术后需监测心律及心功能。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通过结扎或切断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消除异常血流。早产儿可采用吲哚美辛药物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传统开胸手术或胸腔镜手术均可选择。手术可预防肺动脉高压和心内膜炎,典型症状包括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脉压增宽等。术后需关注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需同期处理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手术包括解除肺动脉梗阻、修补室缺及重建右室流出道,可能使用跨环补片扩大肺动脉。患儿术前表现为紫绀、蹲踞现象和缺氧发作,术后需长期随访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发育情况。
心脏瓣膜修复术适用于先天性瓣膜畸形或继发性病变,如二尖瓣裂、肺动脉瓣狭窄等。手术通过瓣叶成形、腱索调整或人工瓣环植入恢复瓣膜功能,较置换术更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伴随心前区杂音、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术后需预防感染并监测瓣膜功能进展。
儿童心脏手术后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逐步恢复活动量但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发热、切口渗液或心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家长应记录患儿日常活动耐量及生长发育指标,配合医生完成术后康复计划。
70岁老人肺癌晚期通常难以完全治愈,但可通过规范化治疗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治疗方案主要有姑息性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调理及疼痛管理。
姑息性放疗适用于局部病灶引起的疼痛或压迫症状,如骨转移或支气管阻塞。通过精准照射可缩小肿瘤体积,减轻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放射性肺炎或食管炎,需配合营养支持。
针对EGFR、ALK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片、克唑替尼胶囊可抑制肿瘤生长。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认突变类型,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与皮肤毒性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或皮疹,需对症处理。
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PD-L1高表达患者,能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可能引发免疫相关性肺炎或甲状腺功能异常,需定期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响应率与肿瘤突变负荷相关。
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可改善放化疗后的气虚症状,调节免疫功能。需由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与靶向药物相互作用。联合使用可能减轻乏力、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盐酸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阿片类药物可控制中重度癌痛。需遵循阶梯给药原则,配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注意预防便秘、恶心等副作用,必要时调整剂量。
肺癌晚期患者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等,维持体重稳定。适当进行呼吸训练与温和活动,避免肺部感染。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家属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疼痛加重或新发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