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肝胆外科 > 外科 > 胆管囊肿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宝宝一天排便次数与年龄和喂养方式有关,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可能排便2-5次,配方奶喂养的婴儿通常每天1-3次,添加辅食后逐渐减少至1-2次。
母乳喂养的宝宝因母乳易消化吸收,排便频率较高,可能出现每次哺乳后均有排便的情况,大便呈金黄色糊状或带有颗粒。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大便质地较稠,颜色偏黄褐或淡绿色,排便间隔相对规律。随着月龄增长,6个月后添加固体食物时,大便性状逐渐接近成人,排便次数可能减少至每日1次或隔日1次。若宝宝排便时无哭闹、大便无血丝或黏液、体重增长正常,则属于生理性排便模式。
当宝宝出现排便次数突然增加伴水样便、排便时哭闹抗拒、大便带血或脓液、发热或精神萎靡时,可能提示感染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或过敏等问题。早产儿或免疫力低下婴儿若每日排便超过10次,需警惕脱水风险。部分婴儿因胃肠蠕动慢可能出现3-5天排便一次,但排出软便且无腹胀时,通常不属于便秘范畴。
家长应记录宝宝排便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定期监测体重变化。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过多高糖或致敏食物。配方奶喂养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特殊配方。添加辅食后需逐步引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泥,如西蓝花、苹果泥等。若排便异常持续48小时以上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肺癌支气管残端未见癌通常是指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未在支气管残端发现癌细胞残留,提示手术切除范围可能足够。支气管残端未见癌可能与肿瘤分期较早、手术切除彻底、病理取材充分等因素有关,但仍需结合影像学复查和长期随访。
早期肺癌患者术后病理报告显示支气管残端未见癌时,通常反映肿瘤未侵犯支气管切缘,手术达到根治性切除标准。这类患者术后复发概率相对较低,但仍需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局部复发或转移。对于中央型肺癌,即使支气管残端阴性,也可能存在微小转移灶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术后辅助治疗需综合评估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等因素。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支气管残端假阴性结果,可能与病理切片遗漏肿瘤灶、标本处理不当或肿瘤呈跳跃式生长有关。若术后出现咳嗽加重、咯血等症状,即使残端病理阴性也需警惕局部复发可能。部分低分化肺癌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支气管残端阴性不代表绝对无残留癌细胞。
建议术后每3-6个月进行胸部增强CT随访,持续5年以上。保持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出现持续性胸痛、声音嘶哑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维持适度运动以增强免疫功能。
乳腺癌晚期通常可以治疗,但难以完全治愈。治疗目标以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为主,主要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及姑息治疗等。
乳腺癌晚期患者通过规范化疗可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常用方案如紫杉醇注射液联合卡铂注射液。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患者,曲妥珠单抗注射液能精准阻断肿瘤生长信号。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如来曲唑片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肿瘤。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可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姑息治疗侧重疼痛管理和生活质量提升,采用盐酸吗啡缓释片等药物缓解骨转移疼痛。
乳腺癌晚期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根据体力状况选择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属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持续发热、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婴儿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感染性疾病、食物过敏、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水分、药物治疗、过敏原回避、手术矫正等方式改善。
婴儿胃容量小且贲门括约肌松弛,过度喂养、喂奶后未拍嗝或奶速过快可能导致吐奶。表现为进食后少量奶液从口角溢出,无痛苦表情。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抱拍背10分钟,使用防胀气奶瓶。若频繁吐奶伴体重增长缓慢,需排除胃食管反流病。
腹部受凉或肠道菌群失衡时可引发功能性呕吐,常伴随肠鸣音亢进、暂时性食欲下降。可热敷腹部并顺时针按摩,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的胃肠炎是婴儿呕吐常见病因,多伴有发热、水样便。需及时补液预防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止泻,必要时静脉补液。出现嗜睡、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
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出现喷射性吐奶,伴随湿疹或血便。需立即停用普通配方奶粉,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严重过敏时需使用氨基酸配方粉。哺乳期母亲应严格回避奶制品。
幽门肥厚性狭窄患儿在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喷射状呕吐,可见胃蠕动波。需通过超声确诊后行幽门环肌切开术。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则需紧急手术干预,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
家长应记录呕吐的时间、频率及性状,呕吐后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6个月内婴儿无须额外喂水,母乳或配方奶即可补充水分。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呕吐物带血或胆汁、伴随意识改变时,必须立即就医。日常注意奶具消毒,避免强迫进食,气候变化时做好腹部保暖。
慢性心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毒性、代谢异常、长期饮酒等因素引起。慢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病毒感染是慢性心肌炎的常见原因,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均可侵犯心肌细胞。病毒感染后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持续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心脏相关不适。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心肌营养支持。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引发心肌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心肌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反应。患者常伴有关节疼痛、皮疹等全身症状。治疗需控制免疫反应,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并定期监测心功能。
某些化疗药物、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具有心脏毒性,长期使用可损伤心肌细胞。药物诱导的心肌炎通常表现为渐进性心功能下降。治疗需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可遵医嘱使用辅酶Q10胶囊、曲美他嗪片、左卡尼汀口服溶液等心肌保护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心肌能量代谢,导致慢性心肌损伤。患者多伴有原发病的典型症状,如多食消瘦、水肿等。治疗需纠正基础代谢紊乱,可遵医嘱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胰岛素注射液、左甲状腺素钠片等控制原发病,同时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长期过量饮酒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干扰能量代谢,导致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多有长期饮酒史,可能出现肝损伤等并发症。治疗需严格戒酒,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1片、门冬氨酸钾镁片、呋塞米片等改善心肌代谢和减轻心脏负荷,严重者需考虑心脏移植。
慢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低盐,限制水分摄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心功能变化。出现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预防感染,冬季注意保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康复训练,逐步改善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