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口腔科 > 口腔科学 > 牙齿矫正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孩子不想吃饭没胃口可能与饮食习惯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乏、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家长及时观察孩子症状,必要时就医检查。
孩子长期挑食偏食或餐前食用过多甜食会导致正餐食欲下降。家长需规律安排三餐时间,减少零食供应,避免用强迫方式喂食。可尝试将食物做成趣味造型,增加孩子进食兴趣。培养固定就餐环境,避免边玩边吃等不良习惯。
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会影响食欲。表现为餐后腹胀、大便异常。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蠕动。避免食用油腻难消化食物,适当补充山楂、陈皮等助消化食材。
锌元素不足会降低味觉敏感度,铁缺乏可能导致异食癖。建议检测血清水平,确诊后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充剂。日常多吃牡蛎、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入学适应不良、家庭矛盾等压力会抑制食欲。家长需避免在餐桌上批评孩子,营造轻松就餐氛围。对于焦虑明显的儿童,可寻求心理干预。通过游戏疗法缓解情绪,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儿七星茶颗粒辅助调理。
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等疾病急性期常伴随食欲减退。若伴随发热、口腔疱疹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缓解症状,感染控制后食欲多能自行恢复。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需长期管理。
家长应记录孩子饮食日记,观察伴随症状与持续时间。保证每日适量运动促进代谢,烹饪时注意色香味搭配。若食欲不振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下降、生长发育迟缓,需及时就诊儿科或消化内科排查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长期使用开胃药物,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膳食干预。
中轻度心理障碍主要包括适应障碍、轻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心理障碍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需要及时干预以避免症状加重。
适应障碍通常由生活重大变化或压力事件引起,如搬家、失业、离婚等。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治疗上以心理疏导为主,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支持。
轻度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症状。发病可能与遗传、压力、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氟西汀胶囊、文拉法辛缓释片等药物。建议家长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
焦虑障碍以过度担忧、紧张不安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可能与遗传、性格因素、长期压力有关。治疗包括放松训练、心理咨询,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劳拉西泮片、丁螺环酮片等抗焦虑药物。家长应避免给患者施加额外压力。
强迫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等。发病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相关。治疗上可采用暴露疗法,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氟伏沙明片、氯米帕明片等药物。家长需耐心引导,不要指责患者的强迫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发生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表现为反复回忆创伤、噩梦、警觉性增高等症状。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药物。家长应为患者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对于中轻度心理障碍患者,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亲友保持沟通。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未见改善,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自行用药。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必要时陪同就医。
双侧髂骨致密性骨炎的症状可能由遗传因素、机械应力刺激、内分泌紊乱、局部炎症反应及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下腰部钝痛、晨僵、活动受限、骶髂关节压痛及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COL1A1基因突变导致骨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患者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颗粒等药物调节骨代谢,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症状。
长期负重劳动或妊娠期骨盆负荷增加,可能导致骶髂关节区域反复微损伤。建议减少久站久坐,使用骨盆带分散压力,急性期可通过微波理疗改善血液循环,疼痛持续者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或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加速骨质硬化。此类患者需监测激素水平,必要时补充雌二醇凝胶或左甲状腺素钠片,同时联合使用骨化三醇软胶囊促进钙质吸收,但须定期复查血钙浓度。
骶髂关节周围韧带无菌性炎症可刺激成骨细胞过度活化。表现为夜间痛醒和翻身困难,可通过超声引导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控制炎症,日常配合艾瑞昔布片口服及超短波物理治疗。
骨量减少后继发的代偿性骨质硬化需与原发性致密性骨炎鉴别。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测,除基础补钙外,可选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吸收,疼痛发作时临时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但需警惕药物依赖性。
患者应保持适度游泳或瑜伽等低冲击运动,避免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睡眠时在膝下垫枕减轻骨盆压力。饮食需保证每日800mg钙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限制咖啡因及高盐饮食。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异常等神经压迫症状,须立即至风湿免疫科或骨科就诊,通过X线、CT或MRI明确骨质硬化程度及是否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痛风一般可以适量吃黑豆,但需结合病情控制摄入量。黑豆属于中嘌呤食物,每100克嘌呤含量约50-150毫克,急性发作期应减少食用,缓解期可少量食用。
黑豆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及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血脂和血糖,对痛风患者代谢紊乱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植物蛋白不会显著升高血尿酸,但需注意烹饪方式,避免与高嘌呤食材如动物内脏同炖。每日建议摄入量不超过30克干重,可选择煮粥或打浆后过滤豆渣,减少嘌呤溶出。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植物蛋白总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若近期血尿酸水平超过540μmol/L或存在痛风石,应暂时避免食用豆类。部分患者对豆类消化酶耐受较差,食用后可能出现胃肠胀气,可改用发芽黑豆降低抗营养因子。监测食用后关节症状变化,出现红肿热痛需立即停用并就医。
痛风患者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优先选择低脂乳制品、鸡蛋等低嘌呤蛋白来源。定期检测血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急性期严格遵循低嘌呤饮食,缓解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膳食结构。避免饮酒及高果糖饮料,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有助于减少痛风发作。
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通常较好,能有效缓解关节炎症、延缓骨质破坏。生物制剂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B细胞靶向药物、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Janus激酶抑制剂等类型,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依那西普注射液等,通过阻断促炎因子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伴随晨僵、关节畸形等症状。使用前需筛查结核等感染风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反应、上呼吸道感染。
白细胞介素抑制剂如托珠单抗注射液、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针对IL-6或IL-17等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对传统抗风湿药无效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能改善关节外症状如葡萄膜炎。需监测肝功能异常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B细胞靶向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通过耗竭B细胞调控免疫反应。适用于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阳性患者,可能伴随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病变。治疗前需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输注反应和感染风险需重点关注。
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如阿巴西普注射液,抑制T细胞过度活化。对合并肺纤维化患者可能更具优势,常见症状包括关节活动受限、疲劳。需警惕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风险,用药期间避免活疫苗接种。
Janus激酶抑制剂如托法替布片、巴瑞替尼片,通过阻断细胞内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口服给药便利性高,可能改善贫血等全身症状。需注意血栓形成和血脂异常风险,老年患者用药需谨慎评估心血管状况。
生物制剂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避免接种活疫苗。联合甲氨蝶呤可增强疗效,日常应注意关节保暖和适度低强度运动。出现持续发热或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质的食物如乳制品、深海鱼,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以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