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口腔科 > 口腔科学 > 牙龈肿痛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中医治疗小脑萎缩可作为辅助手段改善部分症状,但无法逆转疾病进展。小脑萎缩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医治疗主要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方式缓解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症状,需结合现代医学综合干预。
针灸选取百会、风池、足三里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临床观察显示,针灸可能改善患者步态不稳、言语含糊等症状,但需长期坚持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淤青或晕针反应,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常用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等方剂,以黄芪、当归、熟地黄为主药,针对气血两虚证型。中药可能帮助延缓肌张力异常进展,但需辨证施治。部分药材如附子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肝肾毒性。
通过揉捏、点按等手法刺激肌肉神经,配合肢体被动活动训练。推拿可缓解肌肉僵硬,增强关节活动度,但对小脑实质损伤无修复作用。需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暴力操作导致骨折等继发损伤。
采用健脾益肾食疗方,如山药粥、核桃黑芝麻糊等。中医认为此类食物可补益精髓,但需配合蛋白质、维生素等现代营养学搭配。吞咽困难患者需调整食物质地,预防呛咳。
通过五音疗法、情志相胜法等疏导肝郁气滞。情绪波动可能加重震颤等症状,中医强调保持心境平和。可配合现代心理干预,但严重抑郁焦虑需药物干预。
小脑萎缩患者需定期进行步态训练、语言康复等现代康复治疗,中医手段应作为补充疗法。建议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日常注意防跌倒,保持适度运动,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家属需协助患者坚持长期康复计划,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子宫粘连通常可以尝试中药治疗,但需根据粘连程度和病因综合评估。子宫粘连可能与子宫内膜损伤、感染等因素有关,中药治疗主要适用于轻度粘连或术后辅助调理。
轻度子宫粘连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内膜修复。常用方剂包括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类药物,可配合针灸或艾灸刺激穴位。部分患者用药后月经量逐渐恢复,周期性腹痛减轻,但需持续用药3-6个月经周期观察效果。
中重度子宫粘连单纯中药治疗效果有限,尤其存在广泛纤维化粘连时。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先进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手术,术后再配合中药防止再粘连。若合并严重宫腔变形或输卵管闭塞,可能还需联合西药激素治疗或辅助生殖技术。
建议在正规中医院妇科就诊,通过超声或宫腔镜检查明确粘连范围。治疗期间定期复查,避免自行服用偏方。保持会阴清洁,经期禁止性生活,减少宫腔操作次数有助于预防粘连加重。若备孕超过1年未成功或出现闭经,需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腰椎骨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腰椎骨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
轻度压缩性骨折可选择绝对卧床4-8周,配合轴线翻身避免椎体进一步塌陷。卧床期间需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急性期疼痛缓解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
稳定性骨折可佩戴硬质腰围6-12周,限制腰椎屈伸活动。定制支具需贴合脊柱生理曲度,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12小时,期间需配合核心肌群等长收缩训练。骨质疏松患者需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急性期可使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镇痛,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骨质疏松性骨折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片抑制骨吸收,联合碳酸钙D3片补钙。疼痛缓解后可采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外用。
椎体成形术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通过骨水泥注入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能保留脊柱运动节段,术后3天可戴支具下床活动。微创手术创口小于3厘米,出血量一般少于100毫升。
爆裂性骨折伴神经损伤需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采用钛网 cage 重建椎体高度。多节段不稳定骨折可选择后路长节段钉棒系统固定,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开放手术能彻底解除神经压迫,但可能造成邻近节段退变加速。
腰椎骨折康复期需避免弯腰搬重物,坐位时使用腰椎靠垫维持生理前凸。饮食应保证每日1000毫克钙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恢复后期可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出现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
术后小肠梗阻的治疗主要有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和中医调理等方式。术后小肠梗阻可能与腹腔粘连、肠蠕动减弱、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胃肠减压是术后小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鼻胃管或鼻肠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能缓解腹胀和呕吐症状,降低肠壁水肿风险。操作时需注意管道通畅性,定期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对于单纯性粘连性梗阻,胃肠减压配合禁食常可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包括解痉止痛、促胃肠动力和抗炎等方面。山莨菪碱注射液可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绞痛症状;多潘立酮片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梗阻解除;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可控制继发感染。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警惕药物过敏及副作用。
术后小肠梗阻患者需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从流质饮食开始,少量多餐。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全身状况,促进肠黏膜修复,缩短康复时间。
对于完全性梗阻、绞窄性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手术可解除机械性梗阻因素,但需评估患者手术耐受性。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再次粘连和感染。
中医采用针灸、中药灌肠等方法辅助治疗。针灸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可调节胃肠功能;大承气汤灌肠能促进肠蠕动恢复。中医调理适合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期,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避免与西医治疗冲突。
术后小肠梗阻患者康复期间需注意饮食管理,从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避免进食粗纤维、产气食物。适当活动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情况,如出现腹痛加重、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计划,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以清热利湿、疏风止痒为主,常用方法包括内服中药、外治法及饮食调理。脂溢性皮炎在中医属“面游风”“白屑风”范畴,多与湿热蕴肤、血燥风盛有关。
根据证型选用方剂,湿热型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含龙胆草、黄芩等清热利湿成分;血燥型宜用当归饮子,含当归、生地黄等养血润燥药物。需由中医师辨证后调整剂量,避免自行用药。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头皮油腻、红斑脱屑,服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胃肠不适等反应。
采用侧柏煎液(侧柏叶、黄柏等)冷湿敷患处,每日1-2次缓解瘙痒。头皮部位可用透骨草、白鲜皮煎汤外洗,帮助减少鳞屑。外用药液温度应低于体温,避免刺激皮肤。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菌处理,不可仅依赖中药外洗。
选取曲池、血海等穴位行泻法针刺,调节气血运行。头皮病变可梅花针叩刺促进局部循环,每周2-3次。针灸可能引起短暂轻微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需配合艾灸足三里时,注意防止烫伤。
忌食辛辣油腻,推荐薏苡仁粥、绿豆汤等健脾利湿膳食。湿热体质者可适量饮用金银花露,脾胃虚寒者应避免。长期过量摄入甜食可能加重皮脂分泌,需控制高糖食物摄入频率。
肝郁气滞型患者需配合疏肝解郁疗法,如耳穴压豆(取肝、神门等穴)。压力过大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建议通过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调节情绪。夜间瘙痒明显者,睡前可用合欢皮代茶饮辅助安神。
中医治疗需坚持4-8周方能显效,期间避免擅自停用药物。日常应选择无刺激洗发产品,洗头水温控制在37℃以下。头部皮损结痂时勿强行撕扯,外出做好物理防晒。若出现渗液、脓疱等加重表现,须及时复诊调整方案。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