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肾内科 > 内科 > 肾功能不全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一扭头脖子的筋疼可能与肌肉劳损、颈椎病、落枕、颈部筋膜炎、外伤等因素有关。颈部疼痛通常表现为活动受限、局部压痛、肌肉僵硬等症状,可通过热敷、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重复扭头动作可能导致颈部肌肉劳损。颈部肌肉过度紧张会引起局部乳酸堆积,表现为扭头时牵拉疼痛。建议调整坐姿避免低头,适当进行颈部拉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明显时可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外敷,或口服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炎症反应。
颈椎退行性变可能刺激神经根引发放射性疼痛,扭头时椎间盘压力增大加重症状。这类疼痛常伴有上肢麻木感,颈椎X线或MRI可见骨质增生。急性期需颈托固定制动,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可考虑颈椎牵引治疗。
睡眠时颈部长时间处于异常体位可能导致肌肉痉挛,晨起后出现单侧颈部剧痛伴活动障碍。这与枕具高度不适或受凉有关,48小时内冷敷减轻肿胀,后期改用热敷促进恢复。可短期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肉痉挛。
颈部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会导致扭转时牵扯痛,触诊可发现条索状硬结。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每工作1小时活动颈部,配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控制炎症。物理治疗如冲击波对慢性筋膜炎效果较好。
颈部扭伤或挥鞭样损伤后未完全恢复,可能在扭头时诱发残留疼痛。这类情况需排除骨折风险,急性期应制动并佩戴颈托,恢复期逐步进行颈部功能锻炼。疼痛持续可外用复方南星止痛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电脑,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工作间隙可做颈部米字操放松肌肉,冬季注意颈部保暖。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头晕、手麻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骨科或康复科进行系统检查。急性疼痛期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足后跟痒可能与皮肤干燥、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湿疹、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足后跟痒通常表现为局部瘙痒、脱屑、红肿等症状,可通过保湿护理、抗真菌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方式缓解。
皮肤干燥是足后跟痒的常见原因,多因气候干燥、频繁洗脚或使用碱性清洁产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表现为脚跟皮肤粗糙、皲裂伴轻微瘙痒。日常可使用含尿素或甘油的保湿霜涂抹,避免过度清洁,穿棉质透气鞋袜帮助缓解症状。若伴随明显脱屑或疼痛,需排除真菌感染。
足癣等真菌感染易引发足后跟瘙痒,多由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局部脱皮、环形红斑及剧烈瘙痒。可能与共用拖鞋、足部多汗有关。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药物,同时保持足部干燥,避免抓挠防止扩散。
接触洗衣粉、鞋袜染料等过敏原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导致足后跟瘙痒伴丘疹或水疱。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用清水冲洗患处,必要时短期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反复发作者应进行过敏原检测,选择无刺激材质的鞋袜。
慢性湿疹可累及足后跟,表现为对称性红斑、渗出及顽固性瘙痒,可能与遗传或免疫异常有关。急性期可用生理盐水湿敷,配合卤米松乳膏控制症状;慢性期需长期使用维生素E乳保湿。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减少化学洗涤剂接触。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后跟麻木、刺痛或蚁行感。需监测血糖并服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同时检查足部有无溃疡。日常应选择宽松鞋子,每日检查足部皮肤,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预防糖尿病足。
建议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穿不透气鞋袜,冬季可使用加湿器缓解环境干燥。若瘙痒持续超过1周、伴随溃烂或发热,需排查银屑病、甲状腺疾病等系统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症状应优先就诊内分泌科,其他情况可首诊皮肤科。
右胸口闷堵可能由肌肉劳损、胃食管反流、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冠心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调整、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长期或反复发作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剧烈运动或姿势不当可能导致右侧胸肌拉伤,表现为局部压痛和闷胀感。可通过热敷缓解症状,建议避免提重物或过度扩胸动作,一般休息3-5天可自行恢复。若伴随皮下淤青或呼吸疼痛需排除肋骨骨折。
胃酸刺激食管时可能引发右侧胸骨后灼痛,常伴有反酸嗳气。可能与暴饮暴食、高脂饮食等因素有关。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物,睡眠时抬高床头有助于减轻症状。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或胸椎病变可能压迫肋间神经,产生针刺样胸痛。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调节神经传导,配合维生素B12片营养神经。疼痛区域出现簇状水疱需警惕带状疱疹。
肺部感染或结核可能累及胸膜,引发深呼吸时加重的锐痛。通常伴随咳嗽、低热等症状。需完善胸部CT检查,细菌性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结核性胸膜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右冠状动脉缺血可能表现为右胸压迫感,尤其见于三高人群。典型发作常与体力活动相关,可含服硝酸甘油片缓解。需通过冠脉CTA或造影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可能需支架植入术。
出现右胸口闷堵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观察症状变化,记录发作诱因和持续时间。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慢性心肺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天气骤变时注意保暖。若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或伴随冷汗、晕厥等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
胸口上部中间闷不舒服可能与胃食管反流、心绞痛、胸膜炎、焦虑症、肋软骨炎等因素有关。该症状通常由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理因素或局部炎症等引起,需结合具体伴随表现判断病因。
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可引发胸骨后烧灼感或闷胀,常伴随反酸、嗳气。发病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高脂饮食有关。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莫沙必利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日常需避免进食后立即平卧。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胸骨中段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左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压波动相关,发作时可能伴冷汗、呼吸困难。需立即停止活动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长期治疗可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胸膜炎症刺激可产生持续性胸痛,呼吸或咳嗽时加重,可能伴随发热、干咳。结核感染、肺炎等是常见诱因。确诊后需使用利福平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抗感染药物,严重胸腔积液需穿刺引流。
情绪紧张引发自主神经紊乱时,可能出现心前区紧束感伴心悸、过度换气。与长期压力、应激事件相关。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急性发作时可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日常练习腹式呼吸有助于缓解症状。
肋软骨无菌性炎症会导致胸骨旁局部压痛和闷胀感,活动上肢时症状明显。多与劳损、病毒感染有关。治疗以热敷、休息为主,疼痛显著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避免提重物加重损伤。
出现持续性或加重的胸闷症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焦虑患者可尝试冥想训练。心血管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突发剧烈胸痛伴濒死感应立即就医。
骨头不连续通常是指骨折,可能由外伤、骨质疏松、骨肿瘤、骨感染或应力性损伤等原因引起。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直接暴力撞击或高处坠落等外力作用可导致骨质断裂,常见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急性外伤后可能出现皮下淤血、异常活动及骨擦音。需立即制动患肢,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严重者需手术复位内固定,如钢板螺钉固定术。
骨量减少使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引发病理性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患者可能伴有身高缩短、驼背等表现。基础治疗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可选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剂。
原发性骨肉瘤或转移性肿瘤破坏骨结构,可能引起自发性骨折。典型症状包括夜间痛、局部包块,X线可见溶骨性破坏。需进行肿瘤切除联合放化疗,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顺铂、甲氨蝶呤片等化疗药物。
化脓性骨髓炎导致骨质坏死溶解,形成死骨造成结构中断。伴随发热、患肢红肿热痛,血培养可检出病原体。需长期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万古霉素等抗生素,严重者需病灶清除术。
长期重复应力积累引发骨微骨折,常见于军人、运动员。表现为运动后局部钝痛,休息可缓解。核磁共振可见骨水肿信号,治疗以休息为主,配合冲击波治疗促进骨修复。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二次损伤。恢复期需加强富含钙质的牛奶、鱼类摄入,适度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初期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骨痂形成后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吸烟饮酒可能延缓愈合,治疗期间需严格戒除。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