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外科 > 整形外科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闭锁属于严重的心脏畸形,需及时干预治疗。三尖瓣闭锁可能导致右心室发育不良、体循环与肺循环血液混合,引发紫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三尖瓣闭锁患儿出生后通常表现为口唇青紫、呼吸急促、喂养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缺氧发作甚至休克。由于右心室血流无法正常通过三尖瓣进入肺动脉,体循环静脉血需通过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分流至左心系统,长期可导致左心室负荷过重。未经治疗的患儿约半数在出生后6个月内死亡,存活者多伴随生长发育迟缓、肺动脉高压等后遗症。
少数病情较轻的患儿可能通过动脉导管未闭暂时维持肺循环,但随动脉导管闭合会迅速恶化。部分合并大型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初期症状可能相对隐蔽,但随着肺动脉阻力变化仍会逐渐出现心功能不全。极少数特殊解剖类型可能允许行单心室矫治手术,但总体预后仍较差。
确诊三尖瓣闭锁后需根据解剖分型制定手术方案,常见治疗包括新生儿期前列腺素E1维持动脉导管开放、体肺分流术,后期可能需行双向格林手术或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术后需定期随访心功能,限制剧烈运动,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建议家长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患儿活动耐量及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呼吸道感染。
五个月男宝宝咳嗽厉害可通过保持环境湿润、调整喂养姿势、拍背排痰、遵医嘱雾化治疗、使用止咳化痰药物等方式缓解。咳嗽通常由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胃食管反流、冷空气刺激、异物吸入等原因引起。
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有助于稀释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空调或暖气直吹,防止干燥空气刺激黏膜。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减少病原体浓度。若宝宝伴有鼻塞,可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洁鼻腔。
喂奶时抬高宝宝头部15-30度,喂奶后竖抱拍嗝20分钟。少量多次喂养,单次奶量减少10-20毫升。避免刚进食后立即平躺,可降低胃食管反流概率。母乳喂养的母亲需忌口辛辣刺激食物。
家长手掌呈空心状,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拍背部,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最佳时机为喂奶前1小时或雾化治疗后。拍背力度以宝宝不抗拒为宜,可配合体位引流,将宝宝头低脚高置于家长大腿上。
医生可能开具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等药物。雾化器面罩需紧贴面部,单次雾化时间8-10分钟。雾化后清洁面部并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蘸水擦拭口腔。每日雾化2-3次,疗程3-5天。
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颗粒,过敏因素引起可用氯雷他定糖浆,痰液黏稠适用氨溴索口服溶液。禁止自行使用中枢性镇咳药,避免抑制咳嗽反射。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和呼吸频率,记录咳嗽次数及痰液性状。避免接触二手烟、粉尘等刺激物,衣物选择纯棉材质。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拒奶或精神萎靡,应立即就医。哺乳期母亲应饮食清淡,保证充足液体摄入。恢复期可适当增加维生素A含量高的辅食如南瓜泥,促进呼吸道黏膜修复。
儿童淋巴结肿大建议优先就诊儿科或小儿外科,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
儿科是处理儿童常见疾病的综合科室,适合初诊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医生会通过触诊判断淋巴结大小、质地及活动度,结合发热、咽痛等伴随症状,初步排查上呼吸道感染、EB病毒感染等常见病因。若怀疑细菌感染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则需对症治疗。家长需配合记录孩子症状变化,避免挤压肿大淋巴结。
当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厘米、质地坚硬或固定不活动时,需转诊小儿外科排除肿瘤或需活检的情况。医生可能建议超声检查评估淋巴结结构,异常者需进一步做穿刺或切除活检。术后护理需保持伤口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家长应观察孩子有无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并及时反馈医生。
若伴随贫血、出血倾向或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需血液科排查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医生会要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后可能采用长春新碱注射液、环磷酰胺片等化疗药物。治疗期间需预防感染,定期监测血象。家长要协助孩子做好口腔清洁和饮食卫生。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猫抓病等特殊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需感染科专科处理。结核性淋巴结炎可能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疗程较长需规律服药。家长需确保孩子完成全程治疗,并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例。接触宠物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应主动告知医生。
头颈部反复炎症导致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就诊耳鼻喉科。慢性扁桃体炎、龋齿等病灶可能引起邻近淋巴结持续肿大,医生会处理原发病灶如扁桃体切除。术后建议流质饮食,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保持口腔清洁。家长需帮助孩子改正吮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日常需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可用40℃以下温毛巾外敷肿大部位,每日2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观察2周无消退或出现发热超过38.5℃、淋巴结迅速增大等情况应立即复诊。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按摩淋巴结,所有药物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胸口被撞骨折的症状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呼吸异常、骨擦音或骨擦感。胸口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交通事故、运动损伤、高处坠落等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程度。
骨折后局部会出现持续性锐痛,按压或深呼吸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与骨折端刺激周围神经、软组织损伤有关,常伴随肌肉痉挛。轻度疼痛可尝试冰敷缓解,严重疼痛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镇痛。
骨折部位因毛细血管破裂会出现皮下淤血和肿胀,皮肤可能呈现青紫色。肿胀通常在受伤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与局部炎症反应、组织液渗出有关。早期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减轻肿胀,后期可配合热敷促进吸收。
胸廓活动度明显下降,咳嗽、转身等动作会诱发剧烈疼痛。这与骨折断端不稳定、肋间肌保护性痉挛有关。建议使用胸带固定限制胸廓运动,避免骨折移位。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肉痉挛。
可能出现呼吸浅快、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多因疼痛抑制呼吸运动或骨折端刺伤肺组织导致。需警惕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必要时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可遵医嘱使用氨茶碱片改善支气管痉挛。
移动患处时可能听到骨擦音或触及骨擦感,这是骨折的特异性表现。通常提示骨折端存在明显移位,需通过X线或CT确认骨折类型。移位明显的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
胸口骨折后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和突然体位变化。饮食需增加富含钙质的牛奶、豆腐等食物,配合维生素D滴剂促进骨愈合。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呼吸训练和渐进式胸廓活动,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对抗性运动。定期复查评估骨痂生长情况,若出现发热、咳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骨折后晚上比白天疼可通过调整体位、冷热敷交替、药物镇痛、心理疏导、中医理疗等方式缓解。骨折疼痛昼夜差异可能与炎症反应、体位压迫、注意力分散等因素有关。
夜间疼痛加重常与卧位时骨折端受力改变有关。建议用枕头垫高患肢,保持肢体中立位,避免压迫创面。下肢骨折可尝试侧卧时在两膝间夹软枕,上肢骨折可用吊带悬吊减轻重力牵拉。每1-2小时轻微调整姿势,防止局部持续受压。
急性期48小时内选择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慢性期改用温热毛巾外敷,温度不超过40℃,促进血液循环。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感觉异常者须谨慎。
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或氨酚羟考酮片等阿片类药物阻断痛觉传导。中成药如伤科接骨片可活血化瘀。禁止自行调整剂量,胃肠疾病患者需告知医生选择肠溶剂型。
夜间环境安静会放大疼痛感知,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转移注意力。焦虑情绪会降低疼痛阈值,建议聆听白噪音或轻音乐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家属应避免反复询问疼痛程度,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支持。
在骨折稳定期采用针灸刺激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配合艾灸温通经络。中药熏洗选用红花、伸筋草等组方,水温控制在38℃左右。推拿需避开骨折部位,由专业医师操作松解周围肌肉痉挛。
骨折后夜间疼痛管理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移位可能。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但避免盲目服用钙剂。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如出现持续加重、肢体麻木或皮肤发绀,应立即复诊评估内固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