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骨关节科 > 骨科学 > 跖趾关节痛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儿童脸色发黄不红润可能与营养缺乏、贫血、肝胆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就医检查等方式调理。
儿童饮食不均衡可能导致脸色发黄,建议家长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同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促进铁吸收。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
若儿童存在挑食或吸收不良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剂。常见的有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液、维生素B12片、叶酸片等。家长需注意不可自行给儿童服用补剂,需经专业评估后按医嘱使用,避免过量补充导致不良反应。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脸色发黄的常见原因,可能伴随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家长可带儿童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若确诊贫血,医生可能开具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药物,并建议调整饮食结构。
肝胆疾病如肝炎、胆道梗阻等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皮肤发黄,常伴有尿色加深、巩膜黄染。家长需及时带儿童就诊,医生可能建议进行肝功能检测、腹部超声等检查,并根据结果使用茵栀黄口服液、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
保证儿童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家长应督促儿童每日进行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同时注意观察儿童精神状态和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脸色变化,若持续发黄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食欲不振、嗜睡等,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日常注意提供多样化饮食,培养良好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健康问题,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胆囊结石患者可以适量吃低脂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西蓝花、苹果、鸡胸肉、南瓜,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片、胆宁片、消炎利胆片、茴三硫片、胆舒胶囊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并规范用药。
燕麦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结合胆汁酸促进排泄,减少胆固醇沉积。建议选择原味燕麦片煮粥,避免添加糖分或奶油。西蓝花含硫化物可促进肝脏解毒功能,水煮或清蒸保留营养,每日食用100-150克为宜。苹果的果胶能吸附肠道内胆固醇,带皮食用效果更佳,但需注意避免空腹大量进食。鸡胸肉提供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低,建议去皮后水煮或清炖,每次摄入不超过100克。南瓜含胡萝卜素和果胶,蒸煮后易于消化,可作为主食替代部分精米白面。
熊去氧胆酸片能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适用于胆固醇性结石,需长期服用但可能引起腹泻。胆宁片含大黄、虎杖等成分,具有利胆抗炎作用,适用于湿热型胆结石伴腹胀症状。消炎利胆片可缓解胆囊炎引发的隐痛,服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茴三硫片促进胆汁分泌,胆道梗阻患者禁用。胆舒胶囊含薄荷素油等成分,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急性发作期需配合抗生素使用。
胆囊结石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习惯,每日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每日脂肪总量控制在40克以下。适当进行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久坐导致的胆汁淤积。若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发热或黄疸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胆管梗阻或胰腺炎等并发症。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结石变化,必要时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治疗。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症状主要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血尿、蛋白尿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通常由感染、过敏原刺激、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皮肤紫癜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最典型的早期表现,多出现在下肢和臀部,呈对称分布的出血性皮疹,按压不褪色。皮疹可能伴随轻微瘙痒或疼痛,严重时可融合成片。家长需避免儿童抓挠患处,防止继发感染。若紫癜反复出现或范围扩大,提示病情活动,需复查尿常规监测肾脏受累情况。
约半数患儿会出现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通常不造成关节畸形。关节症状多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可能先于皮肤紫癜出现。家长可帮助儿童抬高患肢缓解肿胀,急性期需减少负重活动。若关节症状持续超过2周,需警惕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可能。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可能伴呕吐、黑便或便血,与肠壁血管炎相关。腹痛剧烈时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家长应记录患儿腹痛频率和排便情况,避免给予刺激性食物。严重腹痛需警惕肠套叠、肠穿孔等并发症,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肾小球毛细血管受累会导致镜下或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或酱油色。血尿程度与肾损伤严重性不完全相关,但持续血尿提示需加强肾功能保护。家长应督促患儿每日留取晨尿检测,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部分患儿血尿可随病情缓解逐渐消失。
尿蛋白阳性反映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严重时出现下肢水肿或眼睑浮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克需警惕肾病综合征可能。家长需限制患儿食盐摄入,定期监测血压。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需遵医嘱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干预。
患儿日常应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常见过敏原,发作期进食低盐、低蛋白、易消化饮食。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等,但需监测尿蛋白变化。适度进行非对抗性运动如游泳、散步,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超声,至少随访3-5年评估远期预后。若出现新发水肿、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需立即就医。
胃炎伴糜烂通常可以治好,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黏膜修复。胃炎伴糜烂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伴糜烂需采用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抑酸药物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减少胃酸分泌,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有助于修复受损胃黏膜。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避免辛辣刺激、过冷或过热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软质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部负担,每日可安排5-6餐,每餐控制在200-300克。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限制油炸食品摄入。急性发作时应暂时禁食,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者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更换为对胃肠刺激较小的塞来昔布胶囊。胆汁反流患者可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胆汁酸。酒精和烟草会加重黏膜损伤,治疗期间需严格戒除。
反复发作的胃炎伴糜烂可能进展为胃溃疡,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和黑便。胃镜检查发现黏膜病变范围扩大时,需加强抑酸治疗并定期复查。贫血患者应补充琥珀酸亚铁片,出血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
中医辨证属脾胃湿热者可服用三九胃泰颗粒,肝胃不和型适用气滞胃痛颗粒。针灸选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改善胃肠功能。艾灸神阙穴有助于温中散寒,但需避免烫伤皮肤。中药调理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
胃炎伴糜烂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7-8小时,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出现呕血、持续消瘦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注意餐具消毒和分餐制,降低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风险。
胰腺部分切除后通常不能再生,但剩余胰腺组织可通过代偿性增生恢复部分功能。胰腺的再生能力有限,具体恢复程度与切除范围、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胰腺属于低再生能力器官,其外分泌腺泡细胞和内分泌胰岛细胞再生潜力较弱。临床观察发现,切除50%以下胰腺时,剩余组织可通过细胞肥大、导管细胞转分化等机制部分代偿消化酶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术后3-6个月可见胰管扩张、腺泡结构重组等适应性改变,但无法完全恢复原始胰腺体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或胰体尾部切除后,血糖代谢异常发生率约为20-30%,需长期监测。
全胰腺切除或切除超过80%组织时,将导致永久性胰腺功能丧失。此时胰岛细胞不可再生,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和胰酶替代治疗。动物实验显示,某些生长因子如EGF、FGF21可能促进导管上皮增殖,但人类临床应用尚未证实有效性。极少数报道发现儿童患者术后存在微量β细胞再生现象,这与发育期细胞可塑性有关,成人中极为罕见。
胰腺术后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粪便弹性蛋白酶水平,建议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分次少量进食减轻消化负担。避免饮酒和高糖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酶肠溶胶囊、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替代治疗。出现持续腹痛、脂肪泻或血糖波动时需及时复诊评估胰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