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内科 > 呼吸内科
首页上一页34567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肺结节建议就诊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可能由感染、结核、肿瘤等因素引起。
呼吸内科是肺结节的首选就诊科室。肺结节可能与肺部感染、慢性炎症、肺结核等疾病有关,通常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医生会通过胸部CT、痰液检查、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若确诊为感染性结节,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治疗。对于结核性结节,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胸外科主要处理需要手术干预的肺结节。当结节直径较大、边缘不规则或增长迅速时,需考虑手术切除。医生会根据结节位置选择胸腔镜手术或开胸手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恢复情况。对于疑似恶性肿瘤的肺结节,胸外科医生会联合肿瘤科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发现肺结节后应避免吸烟及接触二手烟,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饮食上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肺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随访复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观察结节变化情况。若出现咯血、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良性肝血管瘤通常不会癌变且多数不严重。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生长缓慢且极少恶变。
肝血管瘤多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瘤体由海绵状血窦构成,表面光滑且质地柔软。多数患者瘤体直径小于5厘米,终身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体积较小的血管瘤通常无须治疗,仅需每6-12个月通过超声或CT复查监测生长情况。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撞击肝区即可,过度担忧反而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极少数情况下,当血管瘤直径超过10厘米或生长于肝脏边缘时,可能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表现为突发右上腹剧痛、血压下降等急症。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可能加速瘤体增长。这类特殊情况需通过介入栓塞术或腹腔镜手术处理,但总体预后良好,术后复发概率极低。
确诊肝血管瘤后应戒酒并避免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定期复查中若发现瘤体增长过快或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需及时就诊。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肝脏健康,无须因良性诊断结果过度焦虑。
查肺部通常需要挂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具体选择需根据症状和检查目的决定。肺部不适可能与感染、炎症、肿瘤、结核等因素有关,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呼吸内科主要诊治肺部非手术类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若出现咳嗽、咳痰、气喘、发热等症状,可优先选择呼吸内科。医生可能通过听诊、胸部X光、肺功能检查等方式评估病情,必要时会开具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于疑似肺结核或肺部感染的患者,呼吸内科也会进行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等进一步检查。
胸外科主要处理需手术干预的肺部疾病,如肺结节、肺癌、气胸、肺大疱等。若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反复气胸或严重胸部外伤,需挂胸外科就诊。胸外科医生会通过CT、穿刺活检等手段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制定手术方案,如胸腔镜手术、肺叶切除术等。术后患者可能需定期复查以监测恢复情况。
当出现咯血、突发剧烈胸痛、严重呼吸困难等急症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这类症状可能由肺栓塞、自发性气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重疾病引起,需紧急处理。急诊科会优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通过血气分析、增强CT等快速明确病因,并协调呼吸内科或胸外科会诊。
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的患者需转至肿瘤科进行综合治疗。肿瘤科会根据癌症分期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疗效,并管理药物副作用。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肿瘤科还可能提供姑息治疗以缓解症状。
疑似特殊感染如肺结核、肺真菌病等可就诊感染科。感染科医生会结合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如GeneXpert检测)明确病原体,并规范使用抗结核药或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耐药性产生。
日常应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空气质量差时减少外出。长期咳嗽或痰中带血应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检查前需空腹的项目应提前咨询医生,携带既往病历和影像资料有助于提高就诊效率。
尾椎骨和屁股连接处痛可能与尾骨损伤、骶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盆腔炎等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尾骨损伤多由跌倒坐地、分娩等外力作用导致。典型表现为坐位时疼痛加剧,局部按压痛明显。急性期需避免久坐,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压力。慢性疼痛可尝试热敷理疗,严重者可能需要局部封闭治疗。日常注意防跌倒,女性产后应进行盆底肌训练。
骶髂关节炎常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表现为晨僵和夜间痛。炎症可能放射至臀部和大腿后侧,活动后疼痛减轻。诊断需结合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物理治疗和生物制剂。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可引起臀部放射痛,常伴有下肢麻木无力。咳嗽或弯腰时症状加重。轻度突出可通过卧床休息、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治疗。严重者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平时应避免提重物,加强腰背肌锻炼。
梨状肌综合征因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导致,表现为臀部深部酸痛,可向下肢放射。长时间驾驶或跷二郎腿易诱发。治疗包括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消炎镇痛、局部封闭和拉伸训练。改变不良坐姿,每1小时起身活动可预防复发。
女性盆腔炎可能引起骶尾部牵涉痛,多伴有下腹坠胀、异常分泌物。需完善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治疗选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联合甲硝唑片抗感染,慢性期可配合中药灌肠。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
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使用记忆棉坐垫减轻局部压力。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少脊柱负荷。如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发热、大小便异常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病因。夜间疼痛明显者可尝试侧卧屈膝睡姿缓解压力。
长期痛风可能导致关节畸形、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等后果。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
长期痛风患者关节内尿酸结晶持续沉积,可能诱发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反复发炎会导致软骨破坏、骨质侵蚀,形成痛风石。常见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手指关节等部位,可能伴随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秋水仙碱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尿酸结晶在肾脏沉积可能引发痛风性肾病。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轻度蛋白尿,后期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酸结晶还可能形成肾结石,导致肾绞痛、血尿等症状。需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评估监测病情,必要时使用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降尿酸药物。
长期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尿酸可能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时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配合降尿酸治疗。
痛风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共存。高尿酸血症可能加重糖代谢紊乱,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等表现。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改善代谢状态,必要时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药物。
慢性疼痛和活动受限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需通过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
痛风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建议将尿酸维持在300-360微摩尔每升。日常应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关节过度负重。定期复查尿酸、肾功能等指标,出现关节肿痛加重或血尿等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