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内科 > 老年病科
小脑萎缩不会直接引起帕金森病。小脑萎缩主要影响运动协调和平衡功能,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化,两者属于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但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种病变。
小儿癫痫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发作,部分患儿可达到临床治愈。治疗效果与病因分型、治疗时机、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原发性癫痫药物控制效果较好,继发于脑...
吸烟会加重癫痫发作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能干扰神经传导,诱发或加剧癫痫症状,同时吸烟还与抗癫痫药物代谢异常有关。
尼古丁通过激活脑内尼古丁受体,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可能...
卧床的帕金森患者需要加强翻身护理。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肌肉僵硬和自主翻身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长期固定体位会导致局部皮肤持续受压,每2小...
晚期帕金森患者的康复可通过运动训练、语言治疗、生活能力训练、心理干预等方式进行。康复需结合患者身体状态个性化调整,家属应全程参与支持。
针对肌强直和平衡障碍,采用被动...
晚期帕金森患者的护理方法主要有生活协助、药物管理、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活动,使用防滑垫和扶手等辅助工具降低跌倒风险,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呛...
提高帕金森病人的生活质量可通过康复训练、药物调整、心理支持和环境改造等方式实现。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非运动症状,综合干预有助于改善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
特发性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明确预防方法,但可通过控制风险因素、规律运动、避免毒素暴露、管理慢性病等方式降低发病概率。
高龄、男性、家族遗传是主要不可控风险因素,但高血...
帕金森早期需要治疗。早期干预可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随访延缓病情进展。
早期可使用多巴丝肼、普拉克索或司来吉兰等药物补充多巴胺或调节神经递质,需在...
帕金森患者在医生评估和科学指导下可以参与舞蹈活动。舞蹈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情绪状态,但需根据个体病情调整强度。
舞蹈动作能刺激大脑运动皮层,帮助患者维持...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长期腿骨歪斜一般可以矫正,具体效果与骨骼发育阶段、畸形程度及干预方式有关。腿骨歪斜可能与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外伤后愈合不良、长期姿势不当等因素相关,需通过专业评估选择矫形支具、物理治疗或手术矫正。
儿童青少年处于骨骼生长期,骨骺未闭合时矫正效果较好。轻度腿骨歪斜可通过定制矫形支具配合康复训练改善,如膝内翻使用外翻矫形器,配合足弓垫和步态训练。物理治疗包括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肌肉平衡,中医推拿调整关节力线,需持续干预3-6个月。对于佝偻病等代谢性骨病导致的畸形,需同步补充维生素D3滴剂和碳酸钙颗粒。
成人骨骼已定型者矫正难度较大,严重畸形需手术干预。截骨矫形术通过楔形截骨调整下肢力线,术后需外固定支架维持6-8周。关节置换适用于合并严重骨关节炎的患者,如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患者需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避免过早剧烈运动。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矫正期间均应定期复查X线评估进展,避免过度矫正或继发损伤。
日常需避免翘二郎腿、长期单侧负重等不良姿势,超重者应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运动时穿戴专业护膝。饮食注意补充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和维生素K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预防骨质疏松。若出现矫正期间关节红肿热痛或活动受限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儿童低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观察症状、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处理。低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脱水、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儿童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每次持续10分钟,间隔1小时观察体温变化。若儿童出现寒战或不适需立即停止。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且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
鼓励儿童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口服补液盐溶液或稀释果汁,每日饮水量按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需50-100毫升。脱水可能导致体温调节紊乱,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家长需监测儿童排尿频率和尿液颜色,若6小时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需警惕脱水加重。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汤、蒸蛋羹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泥或蔬菜泥。若儿童食欲不振,家长无须强迫进食,但需保证基础水分摄入。持续24小时以上拒食需就医评估。
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同时注意是否出现皮疹、呕吐、腹泻、嗜睡等伴随症状。家长需特别关注发热持续时间,若低烧持续超过72小时或体温波动超过1摄氏度,应及时就医排查EB病毒感染、尿路感染等潜在疾病。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退热栓。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若服药后2小时体温未降或出现过敏反应,家长需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发热期间儿童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轻度活动。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若发热伴随抽搐、意识模糊或颈部僵硬,须立即急诊处理。退热后仍应观察3天,注意有无咳嗽、耳痛等继发症状。
神经性贪食症建议挂精神心理科或临床心理科检查,可能与遗传因素、心理压力、社会文化影响、神经递质紊乱、胃肠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神经性贪食症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核心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和代偿行为如催吐、过度运动等。精神心理科医生会通过心理评估量表如进食障碍检查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工具进行筛查,结合病史采集明确诊断。若伴随抑郁或焦虑症状,可能需联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干预。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氟西汀胶囊、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抗抑郁药,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部分综合医院设置的临床心理科可提供更专业的进食障碍诊疗服务。医生会评估患者体质量指数变化、电解质紊乱等生理指标,同时分析暴食行为的触发因素如情绪调节障碍、体像认知扭曲等心理机制。治疗可能涉及家庭治疗改善支持系统,或采用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减少清除行为。碳酸锂缓释片、奥氮平片等药物可能用于控制冲动行为,但需警惕药物副作用。
长期催吐或滥用泻药可能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低钾血症等并发症。消化内科可通过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损伤程度,检测血钾、血氯等电解质水平。若出现呕血或心律失常等症状,需优先处理躯体问题。铝碳酸镁咀嚼片可缓解胃酸反流,氯化钾缓释片用于纠正低钾血症,但须在专科医生监督下使用。
暴食与禁食交替可能引发糖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紊乱。内分泌科会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等指标。对于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二甲双胍肠溶片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左甲状腺素钠片可调节甲状腺功能,但需与精神科治疗同步进行。
注册营养师可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逐步恢复规律进食习惯。通过记录饮食日记、监测体成分变化,帮助患者建立对食物和体重的正确认知。必要时补充复合维生素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营养素,但需避免将营养补充作为代偿手段。
女性患者就诊时建议家长或信任的亲友陪同,提供情感支持并协助记录症状细节。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关注体重数字,逐步用正念饮食替代暴食行为。若出现心悸、晕厥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急诊处理。长期康复需精神科医生、营养师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定期复查心理状态和生理指标。
痛风与高血压存在双向关联,两者可相互影响并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痛风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较高,高血压患者也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以尿酸钠结晶沉积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尿酸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这种血管病变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引发血压升高。同时,尿酸结晶激活的炎症反应会释放促炎因子,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间接导致血压异常。临床数据显示,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高血压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减少尿酸排泄,约三分之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随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长期使用利尿剂类降压药物可能进一步抑制尿酸排泄,这种医源性因素加剧了高尿酸血症的发展。血压控制不佳时,血管内皮产生的氧自由基增多,可能加速嘌呤代谢异常,最终诱发痛风发作。部分高血压患者即使未出现典型痛风性关节炎,也可能存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针对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建议采用低嘌呤饮食控制尿酸,限制钠盐摄入帮助降压,避免饮酒和含糖饮料。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既有利于控制体重又不会加重关节负担。定期监测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代谢异常的降压药物。
频发室性早搏多数情况下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可能增加心脏疾病风险。频发室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出现超过5次的室性早搏,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心悸、胸闷等症状。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频发室性早搏通常属于良性心律失常,长期随访观察即可。这类患者早搏多由精神紧张、过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诱因引起,改善生活方式后症状可能缓解。部分患者早搏负荷较高但未影响心功能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症状。
若频发室性早搏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则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甚至猝死。这类患者需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早搏数量与形态,必要时需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肌瘢痕相关的频发室性早搏可能提示心室重构进展,需联合胺碘酮胶囊等药物及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干预。
建议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出现晕厥、持续胸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日常应限制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减少早搏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