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通常是指夏季因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的一系列生理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头晕、胸闷等。这类症状多与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调节不足有关,并非独立疾病。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汗液蒸发不畅会影响散热功能。胃肠蠕动受抑制易引发消化功能下降,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建议保持环境通风,避免正午外出,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高温会使基础代谢率降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能量消耗下降。同时消化酶活性减弱影响营养吸收,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瘦肉等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夜间持续高温会干扰睡眠周期,深度睡眠时间缩短可能导致日间嗜睡。卧室温度超过28℃会显著降低睡眠质量。使用凉席、睡前温水沐浴有助于改善,必要时可咨询医生使用枣仁安神胶囊等助眠药物。
体表血管扩张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尤其老年人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高温环境下心率增快可能诱发心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加强监测。可遵医嘱使用生脉饮口服液等调节药物,避免突然体位变化。
持续闷热环境可能引发烦躁情绪,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变化会影响情绪调节。建议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缓解压力,严重焦虑时可遵医嘱使用解郁安神颗粒等中成药调理。
改善苦夏症状需综合调节,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选择绿豆、冬瓜等清热食材。午后适当进行室内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使用空调时注意温度不宜低于26℃。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发热、意识模糊等表现,应及时排查中暑或其他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