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期间可通过适量饮用温水、食用易消化食物、补充维生素C、摄入优质蛋白、避免辛辣刺激等方式调整饮食。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受凉、过度疲劳、接触传染源等原因引起。
感冒时咽喉黏膜干燥充血,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缓解咽痛。水温以40-50℃为宜,可加入少量蜂蜜润喉,但糖尿病患者需谨慎。合并发热者可通过少量多次饮水预防脱水。
选择小米粥、南瓜羹、软面条等低纤维食物减轻胃肠负担。急性期避免糯米、油炸食品等难消化食物,伴随腹泻时可将苹果蒸熟后食用。胃肠型感冒患者建议采用少量多餐方式。
每日摄入100-200毫克维生素C可促进白细胞功能,鲜枣、猕猴桃、草莓等水果可直接食用,西蓝花、甜椒等蔬菜建议快炒保留营养。合并口腔溃疡者可饮用鲜榨橙汁,但需避免空腹饮用。
鸡蛋羹、清蒸鱼、豆腐等提供必需氨基酸帮助抗体合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1-1.2克计算。发热期间可选用脱脂牛奶替代全脂奶,对乳糖不耐受者建议改用舒化奶。
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咽部充血,咳嗽明显时需忌食冷饮。咽痛严重者可含服冰糖雪梨水,鼻腔堵塞者避免过度摄入乳制品以防痰液黏稠。合并过敏性鼻炎者需远离海鲜等发物。
感冒期间需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居室湿度维持在50%-60%,外出佩戴口罩减少交叉感染。饮食调整需持续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若出现持续高热、脓痰、胸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瘦肉、菌菇等食材帮助体力恢复,但仍需避免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