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确实会对身体造成损伤,长期或过量饮酒可能引发肝脏疾病、胃肠损伤、神经系统损害等问题。少量饮酒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益处,但整体风险仍大于收益。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饮酒会导致肝细胞损伤,逐渐发展为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酒精刺激胃黏膜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方面,酒精抑制中枢神经功能,长期饮酒可能诱发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手脚麻木、记忆力减退。酒精还会干扰脂质代谢,增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风险。部分人群饮酒后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心悸等乙醛脱氢酶缺乏表现。
少量饮酒时,酒精可能暂时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但这类益处会随着饮酒量增加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器官损伤风险上升。女性、肝病患者、胃肠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对酒精更敏感,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造成明显伤害。某些药物与酒精同时服用可能增强毒性反应,如头孢类抗生素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建议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空腹饮酒,饮酒时搭配牛奶、豆制品等食物有助于减缓酒精吸收。饮酒后多饮水促进代谢,出现心慌、腹痛等不适须立即停止饮酒。长期饮酒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胃镜等项目,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备孕人群、慢性病患者及青少年应严格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