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复查。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可分为早期感染和迟发性感染。早期感染通常与手术操作有关,表现为切口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迟发性感染可能由血源性传播引起,常见于拔牙、泌尿系统感染等操作后。治疗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清创或更换假体。术后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污染源有助于预防感染。
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5-10年。机械性松动与假体固定不牢或骨水泥老化有关,生物性松动则由骨溶解导致。患者可出现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X线检查可见假体周围透亮线。轻度松动可保守治疗,严重松动需行翻修手术。控制体重、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延缓假体松动。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卧床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预防措施包括早期下床活动、使用弹力袜、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确诊后需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避免按摩,防止肺栓塞发生。
假体脱位多见于术后3个月内,与关节囊愈合不良、体位不当有关。后外侧入路手术更易发生后方脱位。脱位时患髋剧痛、畸形、活动受限,需急诊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术后6周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度、内收内旋,使用外展枕可降低脱位风险。
异位骨化指关节周围软组织异常骨化,多见于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轻者无症状,重者可致关节僵硬。X线分级有助于评估严重程度。预防性措施包括术后低剂量放疗或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已形成异位骨化且影响功能者需手术切除。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愈合。康复期循序渐进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避免盘腿、下蹲等危险动作,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出现异常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X线评估假体位置及骨整合情况,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之后每年复查1次。良好的术后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延长假体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