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通常是可以吃的,但需选择可食用品种并正确处理。
芦荟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润肠通便、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常见的可食用品种包括库拉索芦荟和中国芦荟,其叶片内部的凝胶状物质经去皮去刺后可用于制作饮品或凉拌菜。食用前需将黄色汁液彻底清洗干净,该汁液含蒽醌类物质可能引起腹泻。新鲜芦荟凝胶可切块后与蜂蜜调和,或加入酸奶中食用,每日建议摄入量不超过30克。
部分人群食用芦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口腔肿胀等症状。孕妇、经期女性及脾胃虚寒者应避免食用,儿童须在成人监护下少量尝试。市场上销售的芦荟制品如果汁、果冻等,需确认经过脱敏处理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自行采摘野生芦荟存在误食有毒品种风险,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可食用芦荟产品。
若首次食用后出现腹痛、皮疹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摄入并就医。芦荟不宜与抗凝血药物同服,慢性病患者食用前应咨询医生。建议从微量开始尝试,观察身体反应后再逐步增加摄入量。保存新鲜芦荟时可包裹保鲜膜冷藏,切割后的凝胶需在24小时内使用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