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主要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向外侧偏斜、大脚趾内侧骨突形成、前足疼痛及穿鞋困难等症状。拇外翻的症状主要有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足底胼胝体形成、第二趾锤状趾畸形、行走时前足疲劳感、关节活动受限。
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因长期摩擦会出现红肿和疼痛,尤其在穿窄头鞋或长时间行走后加重。疼痛可能向足底放射,严重时影响正常行走。早期可通过更换宽楦鞋、使用硅胶分趾垫缓解,进展期需考虑矫形器或手术矫正。
足底第二三跖骨头下方因受力不均形成厚茧,行走时有明显压痛。这与大脚趾外翻后足弓力学改变有关,可能伴随间歇性灼痛感。建议使用减压鞋垫配合温水泡脚软化角质,避免自行修剪以防感染。
第二趾因受挤压出现近端趾间关节屈曲挛缩,形成锤状趾。趾背与鞋面摩擦易产生鸡眼,趾尖长期受压可能导致溃疡。轻度可通过趾套保护,严重畸形需手术松解肌腱或截骨矫形。
行走时前足掌部出现酸胀乏力,与足横弓塌陷、跖骨负重失衡有关。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或运动后,可能伴随足部肿胀。加强足底肌肉锻炼如毛巾抓握练习,选择有足弓支撑的功能鞋有助于改善症状。
第一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逐渐减小,严重时出现僵硬。这与关节囊挛缩、骨赘增生有关,可能导致推离地面动作困难。早期可通过关节松动术维持活动度,晚期需行Chevron截骨等手术重建关节功能。
日常应选择鞋头宽松、鞋跟低于3厘米的软底鞋,避免高跟鞋和尖头鞋。每日进行脚趾伸展运动和足底筋膜放松,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畸形加重,建议及时至足踝外科就诊评估,中重度畸形可能需要截骨矫形、关节融合等手术治疗。术后需遵医嘱进行足部功能锻炼,逐步恢复正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