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便秘的人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益生菌、保证充足饮水量、限制高脂高糖食物等方式改善。便秘可能与膳食纤维不足、肠道菌群失衡、水分摄入过少、胃肠动力减弱、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每日主食中可用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全谷物保留的麸皮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搭配豆类如鹰嘴豆、红小豆等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其低聚糖成分可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建议将薯类如红薯、紫薯纳入加餐,其抗性淀粉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
绿叶蔬菜每日应达到300克以上,西蓝花、羽衣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含硫苷成分可刺激肠蠕动。水果选择带皮食用的品种如苹果、梨,果胶类可溶性纤维能软化粪便。坚果中杏仁、奇亚籽等每日摄入20克,其油脂与纤维协同润滑肠道,但需注意控制总量避免热量超标。
无糖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含保加利亚乳杆菌等活性菌株,建议选择冷藏保存的产品确保活菌数。传统发酵食品如泡菜、纳豆含植物乳杆菌,可与膳食纤维共同构建肠道健康环境。需注意含活菌食品应避免高温加热,与抗生素服用间隔2小时以上。
成人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5-2升,晨起空腹300毫升温水可刺激胃结肠反射。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因脱水导致粪便干结。建议每餐前半小时饮用200毫升水,餐后2小时内控制饮水量以防稀释胃酸影响消化。
加工肉制品含亚硝酸盐可能抑制肠道蠕动,红肉每日摄入不宜超过70克。烘焙食品中反式脂肪酸会延长胃排空时间,建议选择全麦面包替代甜点。浓茶、酒精等利尿饮品会加剧水分流失,便秘期间应减少摄入。
建立固定排便习惯可培养肠道生物钟,建议晨起或餐后30分钟内尝试排便。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能增强腹肌力量促进肠蠕动,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若调整饮食4周后症状未改善,或伴随腹痛、便血等异常,需进行肠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长期便秘者应避免依赖刺激性泻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渗透性缓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