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烹调应遵循控制火候、充分加热、减少有害物生成、保留营养、合理调味等原则。
不同肉类需要匹配适宜的火力与时间。急火快炒适合嫩肉片,文火慢炖适合结缔组织多的部位。禽类需中心温度达到74℃以上,红肉需63℃以上持续15秒。高温烧烤时需控制时间避免碳化,煎炸油温不宜超过180℃。火候不足可能导致寄生虫存活,过度加热则使蛋白质变性影响消化吸收。
肉类需彻底加热至无血水渗出,禽类骨髓不应呈红色。大块肉需切开检查中心熟度,绞肉制品因微生物污染风险更高需完全熟透。冷冻肉解冻后应一次性烹饪完毕,反复冻融会加速腐败。加工肉制品如香肠需煮至内部灰白色,避免李斯特菌等食源性疾病风险。
避免明火直接接触食材产生多环芳烃,烤制时使用锡纸隔离火焰。煎炸油不可重复使用超过3次,酸价过高会产生醛类致癌物。腌制肉品减少亚硝酸盐用量,烹饪时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肥肉煸炒时先干煸出油,可降低油脂氧化产物生成。
蒸煮方式能最大限度保存B族维生素,水煮时肉块应冷水下锅缓慢升温。急火快炒可减少水溶性蛋白流失,收汁时保留肉汤可回收溶出的矿物质。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肌红蛋白流失,焯水处理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动物肝脏类建议后放避免维生素A氧化损失。
基础调味分阶段进行,腌制时用盐量不超过肉重的1.5%。酸性调料如柠檬汁应在烹饪后期加入,避免蛋白质过度凝固。香辛料与肉类风味需协调,羊肉适合孜然,猪肉适宜八角。成品调味注意钠盐控制,可利用香菇粉等天然鲜味物质替代部分食盐。
选择新鲜肉类时观察色泽与弹性,冷藏保存不超过3天,冷冻保存需密封分装。处理生熟食材的刀具砧板应分开,烹饪后2小时内食用完毕或冷藏保存。搭配深色蔬菜与全谷物可提高铁吸收率,饭后适量运动促进蛋白质消化吸收。特殊人群如孕妇幼儿应确保肉类完全熟透,痛风患者需控制高嘌呤肉类的摄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