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多发生在手术后,主要与肠道菌群失衡、抗生素使用、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伪膜性肠炎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疾病,典型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手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容易失衡,艰难梭菌过度繁殖并产生毒素。手术创伤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蠕动减慢,使艰难梭菌在结肠定植。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与手术应激、禁食等因素有关。治疗需停用相关抗生素,使用甲硝唑片、万古霉素胶囊等药物。
术后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是重要诱因。抗生素可抑制正常肠道菌群,为艰难梭菌生长创造条件。头孢类、克林霉素等抗生素风险较高。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腹部绞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口服万古霉素颗粒。
手术创伤和麻醉可导致免疫功能暂时性下降。老年、营养不良患者风险更高。免疫功能减弱使机体难以清除艰难梭菌,导致感染持续。患者可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剂。
住院期间接触被艰难梭菌污染的医疗环境是危险因素。医务人员手部、医疗器械可能成为传播媒介。长期住院患者感染风险增加。预防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管理。
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易发生伪膜性肠炎。这些疾病可影响肠道微环境和免疫功能。炎症性肠病患者术后风险更高。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使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
术后患者出现腹泻等症状时应警惕伪膜性肠炎,及时进行粪便检测。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进食低渣、易消化食物。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出院后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