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毛癖的症状主要有反复拔除毛发、毛发稀疏或斑秃、拔毛前紧张感、拔毛后满足感、伴随皮肤损伤等。断毛癖属于强迫相关障碍,患者常无法控制拔毛冲动,可能影响头皮、眉毛、睫毛等部位。
患者会反复用手或工具拔除身体各部位的毛发,常见于头皮、眉毛和睫毛区域。拔毛行为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部分患者在独处或压力情境下更易发作。拔毛时通常伴随注意力集中或情绪释放,但事后可能产生懊悔情绪。
长期拔毛会导致局部毛发密度显著降低,形成不规则斑块状脱发区。脱发区域边界清晰,毛发长短不一,可见新生短茬与断裂毛干。严重者可出现大面积秃发,可能因羞耻感刻意用发型、假发或化妆品遮盖。
患者在拔毛前常出现明显的焦虑或紧张情绪,这种不适感会随着拔毛动作暂时缓解。部分患者会刻意寻找特定质地或形态的毛发作为目标,如卷曲、粗硬的毛发。这种冲动可能由压力事件、无聊或情绪波动触发。
完成拔毛行为后患者会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可能伴随检查毛根、揉搓毛发等仪式性动作。这种快感与强迫症的缓解机制类似,但随后可能因外观改变产生羞耻或抑郁情绪。部分患者会吞食拔下的毛发,导致消化道毛石症。
反复拔毛可导致毛囊炎、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表现为红肿、结痂或色素沉着。患者可能因频繁触摸患处加重炎症,形成瘙痒-抓挠-拔毛的恶性循环。严重者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压力管理,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减少拔毛冲动。家长发现儿童有类似行为时,应避免指责并协助记录发作诱因。症状持续加重者需心理科就诊,必要时联合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干预。日常可佩戴手套或使用减压玩具替代拔毛动作,避免高温烫发等刺激毛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