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突发突止,可由洗脸、刷牙、说话等日常动作诱发。三叉神经痛可能与血管压迫、神经损伤、多发性硬化、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约80%的三叉神经痛由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常见于小脑上动脉或椎基底动脉迂曲。血管长期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改变,引发异常放电。典型表现为单侧第二、三支分布区短暂剧痛,触碰鼻翼、咀嚼可诱发。确诊需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治疗可采用卡马西平片、奥卡西平片等药物控制,无效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术。
颅底骨折、口腔颌面手术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三叉神经损伤,引发继发性疼痛。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灼痛伴阵发加剧,常伴有感觉减退。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可见面部疱疹瘢痕。治疗需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严重者可行神经阻滞治疗。
h3>3、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可能累及三叉神经髓鞘,导致年轻患者出现双侧疼痛。疼痛发作时常伴肢体无力、视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和磁共振可发现脱髓鞘斑块。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β-干扰素注射液,疼痛控制可选用阿米替林片等三环类抗抑郁药。
桥小脑角区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可能压迫三叉神经,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疼痛伴面部麻木。颅脑CT或MRI可见占位性病变。早期确诊后应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残留疼痛可使用苯妥英钠片联合物理治疗。
部分患者无明确病因,可能与神经退行性变或遗传易感性有关。疼痛特点符合典型三叉神经痛,但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可尝试针灸等辅助疗法,需定期随访排除潜在病因。
三叉神经痛患者应避免寒冷刺激、辛辣食物等诱因,发作期选择软食减少咀嚼刺激。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疼痛缓解期可进行面部肌肉按摩改善血液循环。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调整剂量。若出现药物耐药或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复诊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