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可能与血管压迫神经根、多发性硬化、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血管压迫是最常见原因,邻近血管长期压迫三叉神经会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引发异常放电。部分患者存在三叉神经入脑干区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神经对机械刺激敏感性增加。
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突发性电击样、刀割样剧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疼痛严格沿三叉神经分支分布。常见触发因素包括咀嚼、说话、洗脸等日常动作,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正常。随着病程进展,发作频率可能增加,疼痛范围可能扩大。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需排除牙源性疼痛、偏头痛等其他疾病。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血管神经压迫关系,帮助明确继发性病因。部分患者需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状态。
卡马西平片是首选药物,可抑制神经异常放电。奥卡西平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抗癫痫药也常使用。药物治疗需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长期使用可能需调整剂量。部分患者可尝试普瑞巴林胶囊辅助治疗。
药物控制不佳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术,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者。周围神经切断术、射频热凝术等破坏性手术可能造成面部感觉障碍,需谨慎选择。
三叉神经痛患者应避免寒冷刺激、保持规律作息,饮食选择软质易咀嚼食物。急性发作期可采用局部热敷缓解,记录疼痛日记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建议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