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痢疾可采用饮食调节、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止泻药物、中医调理等方法。痢疾通常由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方法。
痢疾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高纤维、高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含钾、钠的电解质溶液,帮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性期可暂时禁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
针对腹泻导致的脱水,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散,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补液需根据脱水程度调整速度和总量,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儿童及老年人更需注意补液量控制,避免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抗生素疗程通常为3-5天,需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
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可缓解腹泻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重感染性腹泻早期不宜过早使用止泻药,以免影响病原体排出。用药期间需观察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
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方剂对湿热型痢疾有效,可配合针灸足三里、天枢等穴位。恢复期可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调理,但急性期不宜盲目进补。中药使用需辨证施治,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
痢疾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彻底洗手,避免传染他人。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保持腹部保暖,每日记录排便情况和体温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逐渐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帮助肠道黏膜修复,但需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