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性肠炎、诺如病毒性肠炎、腺病毒性肠炎、星状病毒性肠炎、肠道病毒性肠炎等类型。这些疾病通常由相应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水样便、腹痛、发热等症状,部分可能伴随呕吐或脱水。
轮状病毒性肠炎多见于婴幼儿,秋冬季高发,起病急骤,典型症状为黄色水样便,每日可达10次以上,可能伴随发热和呕吐。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易在托幼机构暴发。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臀部皮肤护理,避免红臀。
诺如病毒性肠炎全年均可发生,常见于集体生活环境,症状包括突发呕吐和腹泻,成人以腹泻为主,儿童呕吐更显著。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或接触传播,潜伏期短。治疗需预防脱水,必要时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家长应做好患者隔离,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
腺病毒性肠炎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除腹泻外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便。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结膜炎。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治疗可选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布拉氏酵母菌散等药物,同时需保证营养摄入。
星状病毒性肠炎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低热伴轻度腹泻,粪便量少呈稀糊状,病程通常不超过5天。该病毒主要通过污染水源传播。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可适当补充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配合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肠道病毒性肠炎多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夏季多见,除腹泻外可能出现手足口病样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毒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治疗需对症处理,可遵医嘱使用小儿腹泻贴、鞣酸蛋白酵母散等药物,同时注意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病毒感染腹泻期间应选择米汤、面条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腹泻后及时补充水分。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等症状,家长需立即带孩子就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苹果泥、胡萝卜泥等富含果胶的食物帮助修复肠道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