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并不能真正御寒,反而可能增加失温风险。酒精会扩张血管使体表短暂发热,但会加速热量流失,导致核心体温下降。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尤其是皮肤表面的微循环加速,将更多血液输送到体表。这种生理反应会让饮酒者产生身体发热的错觉,面部潮红、皮肤温度升高都是典型表现。但这种体表温度升高是暂时的,随着血液大量流向体表,内脏器官的供血相对减少,核心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同时扩张的血管会加速热量向外界环境散失,在寒冷环境中反而容易引发寒战等代偿反应。
寒冷环境下饮酒的危害在极端情况中更为明显。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需要通过收缩外周血管减少散热,而酒精作用恰好相反。长期饮酒人群在冬季出现低体温症的概率显著增高,这与酒精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有关。酒精代谢过程中还会消耗大量维生素B族,影响糖原分解产热,进一步削弱抗寒能力。
建议寒冷环境中通过增添衣物、饮用温热水、适当运动等方式保暖。如需饮酒应控制量并注意环境保暖,避免酒后暴露于寒冷环境。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体温调节功能较弱人群更需警惕饮酒后的失温风险,出现寒战、嗜睡等低体温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