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食用肉类有助于补充优质蛋白、铁、锌等营养素,对维持肌肉健康、免疫功能及造血功能有积极作用。肉类主要分为红肉和白肉两类,红肉包括牛肉、羊肉等,白肉包括鸡肉、鱼肉等,不同肉类营养价值各有侧重。
肉类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接近,吸收利用率高。蛋白质参与肌肉合成、组织修复及酶类活性维持,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孕妇及运动人群尤为重要。红肉中牛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白肉中鸡胸肉和鱼肉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脂肪较低。
红肉富含血红素铁,其吸收率显著高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铁元素是血红蛋白合成的必需原料,缺铁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女性经期后、孕妇及婴幼儿需注意通过适量红肉补充铁元素,鸭血、猪肝等动物内脏铁含量更为突出。
肉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B12,其中维生素B12几乎仅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长期素食者可能面临B12缺乏风险。猪肉中维生素B1含量较高,动物肝脏中B2和B12较为集中。
肉类中的锌以生物可利用形式存在,对免疫功能、伤口愈合和味觉感知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等海产品锌含量最高,牛肉、羊肉次之。儿童缺锌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食欲减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红肉天然含有肌酸和左旋肉碱,前者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后者促进脂肪酸代谢。这类物质对运动耐力提升有一定帮助,但过量摄入红肉可能增加代谢负担。鱼肉中的ω-3脂肪酸则具有抗炎作用,对心血管健康更为有益。
建议将每日肉类摄入量控制在80-150克,优先选择低脂部位和禽肉、鱼肉,避免高温煎炸等烹饪方式。搭配足量蔬菜水果可平衡膳食结构,痛风患者需控制高嘌呤肉类摄入。选择新鲜肉类并充分加热,避免食用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中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白肉比例,儿童青少年需保证适量红肉供应以支持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