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容易引发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洪水可能导致水源污染、环境恶化,增加病原体传播风险,需重点防范消化道、接触性和虫媒传染病。
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洪水污染水源易导致该病暴发,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和脱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细菌性痢疾通过志贺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和黏液脓血便。甲型肝炎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洪水后水源污染可能引发感染,常见黄疸、乏力、食欲减退。钩端螺旋体病通过接触被动物尿液污染的洪水传播,表现为高热、肌肉酸痛和肝肾损害。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鼠类携带病毒通过排泄物污染环境,洪水后鼠类活动增加可能提升感染风险,症状包括发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伤。
洪水后需煮沸饮用水,避免接触污染水体,及时清理垃圾和动物尸体,使用漂白粉消毒环境。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高危人群可接种霍乱、甲肝等疫苗。注意防蚊灭鼠,穿戴防护装备参与清淤工作,保持个人卫生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