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后教师可通过心理疏导、建立安全感、恢复日常活动、观察异常行为、寻求专业支持等方式帮助学童。灾难可能由地震、洪水、火灾等突发事件引起,学童可能出现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反应。
教师需主动倾听学童的恐惧和困惑,避免否定其情绪。可通过绘画、讲故事等非语言方式帮助低龄儿童表达内心感受。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童,可采用团体讨论形式,鼓励分享经历但不过度追问细节。注意避免使用"不要怕"等无效安慰,而是承认"现在感到害怕是正常的"。
立即提供稳定的物理环境,如整理教室、恢复课表。教师应保持自身情绪稳定,通过规律的课堂互动传递可控感。可带领学童参与教室布置等具体活动,重建对环境的掌控力。对于出现分离焦虑的学童,允许其携带安抚物品,暂时增加教师陪伴时间。
逐步重启课程教学,穿插轻松的游戏和体育活动。通过朗读、算术等结构化学习任务帮助大脑恢复认知功能。设计简单的合作任务如集体绘画,促进同伴支持。避免过早开展学业考核,重点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而非结果。
持续关注学童的睡眠、饮食和社交变化。记录反复出现的噩梦、攻击行为或退行表现。对持续1个月以上的闪回、情感麻木等创伤后应激反应保持警觉。注意那些过度安静或刻意表现坚强的学童,其可能隐藏更深的心理创伤。
与学校心理教师合作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对出现自伤倾向或严重功能损害的学童,及时联系精神科医生。建立家校沟通机制,指导家长识别创伤反应。保留当地心理援助热线信息,必要时启动转介流程。
教师在灾后3-6个月内需持续关注学童心理状态,定期组织纪念活动帮助情感释放。日常教学中可融入防灾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应对能力。注意自身心理健康,避免替代性创伤,学校应建立教师支持小组。鼓励学童参与社区重建等公益活动,转化创伤体验为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