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引起皮肤黏膜、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出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多部位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多见于四肢和躯干,轻微碰撞即可形成大片瘀斑。口腔黏膜可能出现血疱或渗血,尤其好发于颊黏膜和舌缘。这与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及血管脆性增加有关。治疗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促进血小板生成,必要时可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鼻腔出血是常见表现,多为双侧前鼻孔渗血,严重时可出现后鼻孔流血不止。这与鼻腔黏膜薄、血管丰富且血小板减少有关。出血时可采取坐位前倾姿势,用冰袋冷敷鼻梁,使用浸有凝血酶溶液的棉球填塞鼻腔。预防性措施包括保持鼻腔湿润,避免挖鼻等机械刺激。
牙龈自发性渗血多见,刷牙或进食时出血加重,严重者口腔可见血凝块。这与牙龈组织血管丰富且炎症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关。日常护理需使用软毛牙刷,可用生理盐水含漱。出血时可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或局部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含漱。
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或便血等下消化道出血。这与消化道黏膜糜烂及血小板减少有关。严重出血需禁食,静脉输注血小板,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内镜下止血治疗可能需在血小板输注后进行。
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严重者可致失血性休克。男性偶见血尿,多与泌尿系统黏膜出血有关。月经异常需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严重血尿需膀胱冲洗,必要时行膀胱镜检查止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磕碰。保持室内湿度适宜,使用加湿器防止黏膜干燥。饮食宜温凉软食,避免过硬、过热食物刺激消化道。所有护理操作需动作轻柔,注射后延长按压时间。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变化,任何部位出血加重均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