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病情,四诊相互补充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观察患者神色、形态、舌象等外在表现。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厚腻多与湿浊内蕴有关。望诊重点包括精神气色、五官九窍、皮肤毛发等,如眼睑浮肿需考虑水湿停滞。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辅助诊断。咳嗽声重浊可能属痰湿证,口臭常与胃热相关。闻诊涵盖语言呼吸、呕吐呃逆等声音,以及体味、排泄物气味等,如小便臊臭多属膀胱湿热。
系统询问病史和症状特点。包括寒热汗出、头身胸腹、饮食二便等十问内容。问诊需辨别症状性质,如疼痛拒按属实证,喜按属虚证。特别注意症状发生时间、加重缓解因素。
通过脉诊和按诊探查内在变化。常见脉象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按诊包括按压脘腹、经络穴位等,如胁下痞块可能为肝郁气滞。脉诊需结合三部九候综合判断。
四诊信息需交叉验证,如问诊口渴与望诊舌红少津互证可判断阴虚。诊断时既要关注单一诊法特征,更要重视各诊法间的关联性。日常可观察自身舌象、二便等变化,但复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病情。保持规律作息和情志调畅有助于维持气血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