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癌可通过胃镜检查、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等方式筛查。消化道癌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消瘦、便血等症状。
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癌、胃癌的主要手段,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食管和胃黏膜病变,可发现早期微小病灶。检查前需空腹,医生会使用利多卡因胶浆进行咽喉麻醉减轻不适。胃镜检查能同步取组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筛查。
肠镜检查能清晰观察结直肠黏膜状态,对结直肠癌筛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检查前需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过程中可能使用丙泊酚注射液实施无痛麻醉。肠镜可发现息肉、溃疡等癌前病变,并能即时切除可疑组织送检。50岁以上人群应每5-10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
超声内镜能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CT检查可评估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这些检查常作为胃镜肠镜的补充手段,多排螺旋CT配合碘海醇注射液增强扫描能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PET-CT则用于评估全身转移灶,但价格较高。
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是消化道癌的常用血清标志物,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甲胎蛋白对肝癌诊断价值较高,CA72-4对胃癌有一定提示作用。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时应警惕,但正常结果不能排除肿瘤可能,需定期复查监测动态变化。
通过胃镜或肠镜取得可疑组织后,需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观察细胞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测能确定肿瘤分子分型。病理报告将明确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关键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活检或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辅助诊断。
预防消化道癌需保持规律饮食,限制腌制、烧烤类食物摄入,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应定期体检,出现持续消化不良、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及时就医。确诊后应根据病理类型和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早期发现的患者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复查,配合营养支持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