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老师可通过心理疏导、团体活动、艺术治疗、家校合作、专业转介等方式帮助儿童走出心理阴霾。地震后儿童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干预。
建立安全信任关系是心理疏导的基础,老师可通过每日10-15分钟一对一谈话,使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儿童表达情绪。注意避免使用"不要怕"等否定式语言,改用"老师听到你很害怕"等共情表述。对低龄儿童可采用沙盘游戏、玩偶对话等非语言沟通方式。观察儿童是否出现入睡困难、反复噩梦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需专业干预。
设计具有疗愈功能的团体游戏,如"情绪温度计"活动让儿童用颜色标注当日心情,逐步引导团体成员分享感受。开展合作类体育活动如信任背摔、集体跳绳等,通过身体接触重建安全感。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的团体活动效果较好,注意活动中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的儿童需要个别关注。
提供绘画、黏土、音乐等非言语表达渠道,通过"我的安全岛"主题绘画了解儿童内心需求。组织集体创作抗震救灾主题壁画,用艺术形式重构灾难记忆。避免评判作品优劣,重点观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创伤符号,如黑色使用过多或人物缺失可能提示心理问题。
制作《灾后心理观察表》供家长记录儿童在家表现,重点关注饮食、睡眠、社交三方面变化。每月举办家长心理课堂,指导家长避免过度保护或情感忽视两种极端。建立家校联络群,发现儿童持续1周以上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时及时沟通。
对出现持续闪回、情感麻木等严重症状的儿童,联系当地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转介前做好儿童心理建设,解释心理医生就像"心情老师"。保留校医室与专业机构的绿色通道,对服用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的儿童做好用药后情绪波动观察记录。
建议老师自身定期接受心理督导,避免替代性创伤。在班级布置"情绪安全角"放置减压玩具,保持每日规律作息。开展正念呼吸练习等放松训练,重建儿童对身体的掌控感。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有助于情绪调节。避免让儿童反复暴露于灾难报道,用重建校园等正向活动替代创伤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