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游走性红斑、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和疲劳。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早期症状通常在被蜱虫叮咬后3-30天内出现。
游走性红斑是莱姆病最具特征性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在蜱虫叮咬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色皮疹,中心可能呈现苍白或变暗,边缘逐渐向外扩展。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可能伴随轻微灼热感。游走性红斑通常在叮咬后7-14天出现,可能持续数周。这种皮疹是莱姆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现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测。
莱姆病患者常出现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发热可能伴随寒战、出汗等全身症状,通常出现在皮疹出现前后。发热症状可能反复出现,持续时间从数天到数周不等。发热期间患者可能感到明显不适,但一般不会出现高热。这种发热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莱姆病引起的头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可能伴有颈部僵硬感。头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但可能影响日常活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偏头痛样症状,如头痛持续加重或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提示疾病进展。头痛症状在儿童患者中更为常见,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行为变化。
莱姆病早期可能出现游走性肌肉酸痛和关节不适,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肩关节等。疼痛可能从一个关节转移到另一个关节,通常不对称。关节可能出现轻微肿胀但无明显发红。这种关节症状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炎。关节症状在儿童中可能更为明显。
莱姆病患者常感到明显疲劳和乏力,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疲劳程度可能从轻度倦怠到严重影响日常活动不等。疲劳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认知症状。这种疲劳症状可持续数周,在疾病后期可能更为明显。如疲劳持续加重,可能提示疾病进展或合并其他并发症。
莱姆病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如近期有蜱虫叮咬史或疫区暴露史,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预防莱姆病的关键是避免蜱虫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活动后及时检查全身皮肤。如发现蜱虫附着,应使用镊子垂直拔出,避免挤压蜱体。确诊莱姆病后应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避免疾病进展为晚期并发症。恢复期应注意休息,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