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皮疹、头痛、肌肉疼痛以及淋巴结肿大。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类型有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发热是立克次体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摄氏度,持续数天至两周。发热通常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相对缓脉。斑疹伤寒患者发热多为稽留热,恙虫病则可能呈弛张热。发热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
皮疹多在发热后3-5天出现,初为玫瑰色斑疹,压之褪色,随后可发展为出血性瘀斑。斑疹伤寒的皮疹常从躯干向四肢扩散,恙虫病的焦痂具有特征性。皮疹出现提示病情进展,需注意观察皮疹分布及演变情况。
剧烈头痛是立克次体病的典型表现,多呈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疼痛,可伴有眼球后疼痛。头痛程度与发热不成比例,严重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头痛可能与立克次体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全身肌肉酸痛明显,尤以腰背部和下肢为著,活动时加重。恙虫病患者腓肠肌压痛显著,称为"恙虫病腿"。肌肉疼痛与立克次体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
局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恙虫病,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斑疹伤寒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是机体对抗立克次体感染的免疫反应表现。
立克次体病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预防重点在于防螨灭鼠,野外活动时做好防护措施,穿长袖衣物并使用驱虫剂。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